是啊,朱允熥好眼力,他看得沒錯,那個人非是旁人,正是紀綱。
紀綱把這件事向朱棣如實地做了報告。
朱棣接到了紀綱的密報之後,趕緊把姚廣孝給找來了。
姚廣孝進來之後,發現朱棣的氣色不正,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他不由地問道:“陛下,你把貧僧找來何事呀?”
朱棣便把紀綱的那封信遞給了姚廣孝。
姚廣孝看了之後,也是吃了一驚。
“陛下,這件事有點兒棘手啊,你打算怎麼辦?”
“沒想到徐輝祖和常茂他們聚在一起,竟然商量著要奪取北平。
北平絕不能有失啊。
如果北平丟了,
北邊是北元,那還得了?”
姚廣孝手捻鬚髯,沉吟了片刻:“陛下,你也不必太過緊張。
紀綱在信上說得清楚,朱允熥並沒有奪取北平的意思。
他們也只是那麼一說,朱允熥不點頭,他們說了也是白說。
由此可見,朱允熥對於陛下還是比較忠心的,他還是念手足之情的。
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朱高煦千不該萬不該,不應該到蜀地去刺殺朱允熥啊。
他去刺殺朱允熥,
朱允熥心裡能沒有感覺嗎?
朱允熥還是一個比較有格局的人,
他知道咱們現在共同的敵人是北元,
只有團結起來對抗北元,才有勝利的希望。”
朱棣神情黯然:“真沒有想到,當初,徐輝祖給咱們帶來了那麼大的麻煩。
朕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不和他計較,同意他投靠朝廷。
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到了北平,又鐵了心,要支援朱允熥。
怪不得他到北平去的時候,提出了要聽從朱允熥的指揮,卻不服從朱高煦的命令呢,
原來他早有預謀啊。
要不,把徐輝祖調回來如何?”
姚廣孝想了想,又搖了搖頭:“咱們好不容易調集來1萬軍隊,交給了徐輝祖。
讓他帶到了北平。
朱高煦那邊的兵力太少了。
如果把徐輝祖調回來的話,指望朱高煦一個人,恐怕是獨木難支啊。
雖然徐輝祖對朱允炆比較忠心,但是,當外敵入侵的時候,他還是有大局觀念的。
他還是會抗擊北元的。
朱允熥就更沒有必要調回來了。
他手下只有常升的軍隊,加在一起不過1000來人。
周高煦打來報告,不是說朱允熥他們從元軍那裡借了10萬支箭,就憑這一點來說,一般人能做得到嗎?
而且,他也給了朱高煦5萬支箭呀,5萬支也不少了。
當年,我們在北平堅守,對北平最是瞭解不過了。
北平城池高大,護城河也深,元軍來犯的時候,
咱們最重要的兵器就是箭支。
正所謂大將軍不怕千軍萬馬,只怕寸鐵。
咱們只要有足夠的箭在手上,就不怕北元的軍隊。
朱棣認為姚廣孝說得有道理。
誠如姚廣孝所說,朝廷現在因為把所有的錢都拿去懸賞捉拿海盜陳祖義去了,國庫裡,已經底朝天了。
因為這件事,朱棣已經找夏原吉談了幾次了。
夏原吉也是急得沒辦法,他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希望朱允熥能把雜交水稻研發出來,然後,先是在蜀地試種,然後,在全國推廣。
只有這樣,增加糧食的產量,賦稅的收入才能提升,
朝廷國庫裡沒有錢了,因此什麼都缺,兵器也缺少,劍支也缺少。
不管怎麼樣,朱允熥能夠弄來10萬支箭,也是相當不易的了。”
朱高煦打來報告,讓他多批一點箭支給他,
他哪來的箭?
打仗本來就是在消耗錢財,
朱允熥三天兩頭找他要糧,要馬,要錢,現在又要箭支,
他都給朱高煦煩死了。
姚廣孝想了想,說:“不如飛鴿傳書給朱高熾,讓他從蜀地想辦法,再籌集一些錢財過來,再在想辦法弄一批箭。
朱棣想到了蜀地,
張氏的哥哥張輔在蜀地。
說實話,朱棣對於張玉的感情還是很深的。
那一次,他們在戰場上遇到了盛庸那個瘋子,
盛庸十分狡詐,使用弓箭和戰車相互配合的作戰方法把他們困在了南軍的隊伍之中。
朱棣死活衝不出來。
張玉已經殺出了重圍,後來,他發現朱棣還沒有衝出來,
張玉調回頭又殺進重圍,終於,把朱棣給救了出來,
張玉自己的命卻搭上了。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朱棣封張玉的兒子張輔為新城侯。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朱棣動了改立張氏為皇后的心思。
但是,他覺得現在時機尚未成熟你。
其實,朱棣也知道,張輔在蜀地幹了很多的不法之事,尤其,張輔那小子貪財好色,現在恐怕是肥得流油啊。
據說,他府上的女人比自己的皇宮裡的女人還要多。
朱棣一想,姚廣孝說得也有道理。
特殊情況就得特殊對待,國庫現在不是沒錢嗎,張輔那小子不是丟了20萬兩銀子嗎?
朱棣也知道,朱允熥他們給朝廷的那20萬兩銀子,就是張輔丟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