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著說:“舅舅,你終於想開了,能夠投降父皇了,此乃朝廷之福啊。”
徐輝祖把手揮了揮:“高煦,你說錯了,我沒有向你的父皇投降。
我臨來之時和你父皇說得清楚,我到這裡來抗擊北元,並非投降你父皇,而是,為大明朝廷效力。
我再和你說清楚一點,我這裡說的大明,是指朱允炆的大明。”
聽徐輝祖這麼一說,朱高煦的臉上是一陣紅一陣白。
他心想你一直就看不起我,鬧了半天,你不是投降我父皇了,你還是在為朱允炆效力啊。
徐輝祖正色說道:“朱高煦,我和你說清楚,我帶來的1萬騎兵,只聽命於朱允熥,不聽命於你,你不要隨意地指揮,到時候將士們不聽你的命令,反而尷尬。”
“這——。”朱高煦的臉色越發難看。
徐輝祖說到這裡,從懷裡拿出了朱棣下的旨意。
朱高煦把那封聖旨接在手裡,開啟觀看,聖旨上果然是這麼寫的。
他心想父皇你可真是糊塗,朱允熥是千夫長,怎麼能指揮萬人騎兵呢?
而我是北平的主將,為什麼,這支軍隊不能聽命於我呢?
朱高煦心裡本來還想著把這1萬騎兵調進城中,供自己指揮。
這樣一來,自己的實力大增啊。
可是,沒想到卻是這樣的結果。
但是,當著朱允熥和徐輝組的面,他也不便說些什麼,
何況有父皇的旨意在。
朱高煦尷尬地笑了笑,道:“舅舅,無論你是聽我的,還是聽兄長的,都是一回事兒,咱們反正都是對抗北元。”
“你給我閉嘴,以後不要喊我舅舅,我沒有你這樣的外甥。”徐輝祖說話,絲毫不留情面。
朱高煦被搞得很沒有面子。
要知道中國人最講究面子,朱高煦現在是北平的主將,二十出頭,也不是小孩子了。
朱允熥趕緊在中間圓場:“徐將軍,高煦,你們也有很長時間沒見面了,談一些開心的事兒啊,不好嗎?”
“說什麼開心的事兒,上次我和他見面之時,那不是在浦子口嗎?
我和你二舅常升奮力抵抗,眼看北軍就要被咱們擊退了,就是朱高煦這小子率兵趕到了。
因為寡不敵眾,最終,我和你二舅沒有擋得住他們。”
朱高煦聽徐輝祖提到了浦子口之戰,臉上也是一紅。
畢竟舅外甥到戰場上相見,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呀。
這讓朱高煦想起,那一次,他之所以奮勇殺敵,是因為朱棣向他承諾,“世子多病,汝當自勉之。”
換句話說,如果朱高熾有什麼不測的話,他朱高煦就要成為世子了,將來就是太子。
所以,他那一次特別拼命,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把京師給打下來了,父王登基做了皇帝,卻再也不提那件事兒了。
朱高旭對徐輝祖說:“要不你把你的軍隊調到北平城內駐紮吧。”
徐輝祖擺了擺手:“不,我在這裡挺好。”
朱高煦見徐輝祖執意不願意把軍隊調入北平城中,也不便強求。
徐輝祖看著朱高旭說:“我聽說前兩天北元的軍隊來攻擊朱允熥,你卻袖手旁觀,可有此事啊?”
朱允熥接過話茬:“沒有這回事兒,剛剛高煦已經和我解釋過了。”
“你不用替他掩飾,高煦,你可聽清楚了,朱允熥是來幫你抗擊北元的。
那麼,如果這邊再有難的話,你要及時發兵支援,不可袖手旁觀呀。”
朱高煦聽了,暗氣暗憋,心想自己到底是哪裡得罪了徐輝祖,為什麼他對自己有這麼大的成見?
徐輝祖是自己的舅舅,不幫自己,卻幫著朱允熥說話。
朱高煦想到此處:“我已經派朱能來了呀。”
徐輝祖主冷笑了一聲,問道:“朱能到底是你派來的,還是人家自己要來的呢?”
“這——。”朱高煦心想那一次,如果依我的話,根本就不會派兵前來,那是朱能揹著我不知道來的,
但是,現在他不能這麼說。
朱高煦勉強擠出一絲笑容:“你說哪裡話來?
自然是我派朱能前來助陣的。”
你派他來,就對了。
元軍5萬人馬,朱允熥只有1000人,如何能抵擋得了?”
朱允熥抬頭看了看天,道:“眼看到中午了,高煦,你就在這邊吃飯吧。”
朱高煦見常茂在旁邊也是怒目而視。
他心想我憋了一肚子鳥氣,我哪裡還有心情吃飯?
於是,他說:“兄長,不必了。北平城裡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處理,你們在一起吃吧,我就先回去了。”
朱高煦說完,騎上馬帶著手下人等返回北平去了。
徐輝祖看著朱高煦離去的背影,嘆息了一聲:“當初,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久後必反,當時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最後,魏延果然反了。
我看朱高旭也差不多呀,他兇悍無賴。
他不但會反朝廷,還會反他爹。
我一生閱人無數,從來沒有看走眼的。
朱允炆之所以丟失大明江山,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初沒把朱高煦給剷除。
那一次,朱棣派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到京師去祭奠你皇爺爺,那是多好的機會呀。
當時,我就勸說朱允炆把朱高煦給除掉,
可是,無論我怎麼勸說,他都不聽。
終於,他還是把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三人釋放回北平了。
等到後來,朱高煦率領北軍大殺四方之時,
朱允炆腸子都悔青了,
說什麼悔不聽當初我說的話。
可是,這世上是沒有賣後悔藥的。”
朱允熥見徐輝祖能夠忠於朱允炆,大義滅親,也十分欽佩。
這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徐增壽的做法和他就是恰恰相反,
徐增壽倒向朱棣的懷抱,
他向朱棣通風報信,被朱允炆發現了,被朱允炆斬殺了。
徐輝祖和徐增壽是親兄弟,可是,兄弟倆性情卻完全不一樣。
說起來,這件事呢,也不能完全怪朱允炆,還有那個黃子澄也是迂腐透頂,他說什麼那會兒應該麻痺朱棣,
朱棣派自己三個兒子來祭奠老朱,以盡孝道,如果朝廷扣留了他三個兒子,就等於徹底和朱棣撕破了臉,所以,黃子澄覺得時機不太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