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名單表面上是某資本諮詢機構組織的“網路公信力樣本調研”,但內行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一輪新的輿論引導準備。
名單分兩欄:
一邊是“受眾廣、情緒飽和、可爭議高”的公眾人物推薦,包括幾個做情緒直播、流量訪談的代表。
另一邊,是“爭議集中、態度強硬、不易輿論控制”的排查目標。
在第二欄的第一個名字上,寫著“段涵希”。
這不是第一次了。
但和上次不同,這次她不是自己一個人被針對。
名單附帶備註:“已與合作過的品牌方核實,建議統一調整合作口徑,避免風險擴散。”
連“風險”都寫出來了,說明是要動手了。
訊息傳到銘創那邊時,正是凌晨兩點。
段涵希當時還在改系統核心配置,旁邊全奇一臉疲憊,把列印出來的名單甩桌上。
“又是這些人。”
她沒停手,只是掃了一眼:“他們準備怎麼洗?”
“想搞一輪‘技術無性別,情緒才是毒藥’的輿論。”
“把我打成情緒型代表?”
“對。”
“那是他們不懂什麼叫系統能自清。”
她繼續敲程式碼,把手邊那份日誌文件一份份比對完後,開啟她自己建立的“外部攻擊清洗模組”。
裡面有個分欄叫【歷史標籤留痕】。
她把之前那幾個挑事的節目人、評論號、營銷小組,全都拖進去了。
操作完畢後,她順手點開了一個歸檔資料夾,名為【輿情誘導模擬】。
這是她自己早在一年前就建立的。
裡頭每一個關鍵詞、每一次網路群體行為波動,都被分成幾百段樣本,模擬過路徑、反應時間、傳播量級、反擊節點。
她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
當資料大到一定程度,別人的嘴就開始想試圖定義她。
可她根本沒打算給他們機會。
不到三個小時,銘創系統更新公告。
對外一封簡短說明:
【針對近三日出現的“技術極端化”討論,公司內部已定位初始傳播路徑,初判系非自然擴散行為,相關證據已整理完畢,將在本週公開備案。】
這一條內容不到三百字,但直接引爆了整個行業圈。
尤其最後那句——“將公開備案”。
段涵希從不嚇唬人。
她說備案,就是早已落檔。
當天上午十點,知乎科技區突然掛出一個專欄更新。
釋出人是段涵希本人。
她什麼也沒解釋,只是甩出了三張圖:
第一張,是那份名單在內部平臺被批次轉發時的瀏覽記錄。
第二張,是原始編輯人在某平臺私發給第三方中介的報價截圖,明碼標價。
第三張,是去年那場“個人主導系統是否等於團隊架空”言論戰的初始IP比對圖。
資料全給了。
證據全掛了。
評論區靜得跟圖書館似的。
網友只留下統一口徑的回覆:
【這不是回應,這是回溯】
【她不洗自己,她讓你洗不掉她】
【別人是躲避風頭,她是寫風頭的原始碼】
幾個當初打算搭熱度的公關公司當天直接從各平臺撤案清賬,合作品牌方立馬切換方案,原本準備轉型走“新女性情緒代表”的路線統統被斬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