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從段涵希的舊交口裡撬出點內幕,再配點煽情內容,哪怕不能扳倒銘創,熱度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謝雲昕一口一個“我沒打算洗白,我只是想講清楚我做過什麼,沒做過什麼”,把自己包裝得像個悲壯者。
訪談當天下午上線。
她穿著灰白套裝,頭髮隨意紮起,桌上擺著一本“自己寫的備忘錄”。
開場她就說:“很多人罵我、誤解我,但其實我曾是這個系統的早期啟發者之一。”
主持人立刻問:“你是指銘創的系統?”
“我不想說太滿,但我確實在他們1.0內測階段提出過部分使用者路徑建議,甚至為早期使用者邏輯編寫過偽結構草稿。”
“當然,這些資料我沒有版權,所以我從未爭搶任何利益。”
“我只是覺得,有時候一個系統成功了,不該讓所有的功勞只落在一個人頭上。”
臺詞不算狠,但暗針滿地。
國內社媒一開始還沒注意,結果海外那邊幾個“科技輿情搬運號”開始翻譯轉發,標題直接寫:
【銘創前合夥人謝雲昕首發:曾提供火種系統原始模型建議】
【她說:我不在系統裡,但我參與了起點】
有些人根本不看內容,只看標題就開始議論:
“段涵希是不是技術厲害,但人太強勢?”
“銘創是不是掩蓋過合作痕跡?”
“蕭銘宇是不是當年太聽段涵希的話,把別人都踢出去了?”
訊息傳到中州時,是下午五點半。
張思遠正啃著冷掉的雞排,刷到那條微博,差點噎住。
“操,她瘋了吧?”
“這時候還敢挑事?”
他把雞排甩一邊,一邊拎起手機衝到段涵希辦公室:“姐,她在TechBridge上說你剝奪功勞!”
段涵希沒抬頭。
她電腦螢幕上,是一張灰色操作面板,顯示的是“國際模型結構歸檔核對”。
“她說了啥?”她語氣淡得像跟人工智慧語音助理講天氣。
“她說她是你1.0系統的‘原始建議提供者’,說她‘從未爭搶’,但別人都‘忘記她貢獻’。”
段涵希終於抬手點開推送。
她沒看影片,只掃了眼字幕。
“她倒是挺會挑詞的。”她低聲說。
張思遠著急:“要不要我安排律師團隊發澄清?”
“不要。”段涵希冷靜道,“發律師函,她才會有得炒。”
“那咱不管?”
“我不是不管。”她手指在觸控面板上一敲,螢幕跳出一份PDF文件,“我已經安排TechBridge合作平臺接受系統比對通知。”
“啥?”
“我們在去年國際標準會前就將系統結構註冊到全球人工智慧模型時間戳認證中心,每一段邏輯都是有編號的。”
“她那段‘草稿’,如果她真寫過,編號會顯示誰動過。”
“如果沒有,她在訪談裡說的,就是‘基於虛構內容進行影響性言論’。”
“按照TechBridge的合規流程,這檔節目就得標註‘內容真實性未經驗證’。”
“如果三天內不能自證,她就會被拉入平臺限制名單。”
張思遠聽到這頓時坐下:“你又提前預判了?”
段涵希沒看他,繼續敲下一行字:“銘創系統國際登記號:MCT-FIRE-SEQ0037289”
“結構段落源:段涵希”
“最後修改:2024年12月28日”
“同類段落授權物件:無”
“合作者記錄:謝雲昕——不在列表內。”
“這是官方檔案,不是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