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87章 鮑老爺子的家國情懷

鮑老爺子的祖籍在寧波,而寧波人素來以熱衷投資教育而聞名。民辦大學的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在全國範圍內都首屈一指。

鮑老爺子更是將這種地域文化中的教育情懷發揮到了極致。

兩年前,也就是1984年,鮑老爺子第一次回到家鄉寧波,便被當地的教育落後狀況深深觸動。

沒有片刻猶豫,他慷慨解囊,先後捐資數百萬元,重建了鎮海小學和中興學校。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做得遠遠不夠。

1984年那次回鄉之旅中,鮑老爺子還從私家藏書樓天一閣那裡,意外收到了一份無價之寶——剛查出的鮑氏家譜。

鮑氏家譜上赫然寫著:鮑宇,鮑公第29代孫。

鮑拯是華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以不畏權貴、剛正不阿而著稱。他曾彈劾宰相宋庠、外戚張堯佐等權貴,甚至七次上奏罷免貪官王逵,留下“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民間美譽。

見到這份家譜,鮑老爺子大喜過望,心中湧起更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他覺得自己作為鮑公的後人,理應為家鄉、為國家做更多的事,以不負先祖之名。

就在那次天一閣之行後,這個鮑公的第29代孫鮑老爺子決定給寧波一個更大的回報。

當時,鮑老爺子舉起筷子,夾了一隻湯糰放進NB市大領導的碗裡,笑著說:“領導,這隻金湯糰值兩千萬美元啊,這件事就這樣說定了。”

隨後不到一年時間,一座氣勢雄偉的寧波大學便拔地而起了。

設立義莊、義塾在華國古代社會,本就是一種凝結士大夫情懷的通行做法。這些義莊、義塾不僅為宗族內的貧困子弟提供庇護與教育,更承載著維繫家族凝聚力的重任。

其中,葉氏義莊在社會大變革的晚清,以古老的形式注入新學的理念,無心插柳卻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效果,其影響力被無意間放大,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期。

葉氏義莊雖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商學院,但其獨特的教育方式與社會環境相結合,竟培養出了一個個堪比頂尖商學院才能造就的商業鉅子。

鮑老爺子自己就是從葉氏義莊走出的第一批商界名流。他的成功並非個例,與他同時期從葉氏義莊走出的商業翹楚還有不少。

例如,邵氏影業的創始人邵逸夫,以電影產業奠定了文化帝國;香港實業家趙安中與葉庚年,在地產與製造業領域聲名赫赫;西非紡織業巨頭包從興,成為非洲商界的華人代表;臺灣實業家朱之信、樓志章、葉謀升,各自在不同領域開疆拓土;甚至還有西班牙華人僑領林連水,為海外華人社群的凝聚和發展貢獻良多。

這些名字,無一不是商界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的成功軌跡雖各不相同,卻都與葉氏義莊這一共同的起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