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71章 比賽第二

裴瑜強壓住內心的震撼,這就是數學滿級人類的實力嗎,11歲就能參加IMO,站在廝殺最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與比他大五六歲的選手同臺競技。一個11歲的孩子能走到這一步,簡直是不可思議。

裴瑜從李平利口中得知,陶哲軒出生在南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父母雖是華裔,但他從小在澳大利亞長大,接受的是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

因此,這次IMO比賽,他並不是代表華國出戰,而是作為澳大利亞隊的隊員參賽。

這意味著,陶哲軒將成為他們的直接競爭對手。

裴瑜突然感到一陣頭皮發麻,她記不太清陶哲軒是哪一年首次參加IMO的,記憶中的時間線有些模糊,沒想到剛好就是今年。

IMO的獎牌競爭本就異常激烈,現在,她的對手中竟然包括了陶哲軒,一個智商高達230、被譽為超越愛因斯坦的天才神童。

陶哲軒代表澳大利亞隊參賽,他做的每一道題、每一分成績,都可能直接影響到裴瑜所在的華國隊的排名。

她居然要和陶哲軒爭奪獎牌,這實在是太恐怖了。

裴瑜嚥下一口唾沫,手指不自覺地攥緊了餐刀,刀柄冰涼的觸感讓她稍微清醒了一些。

總教練聽到了他們的對話,說道:“4月底,我去西安參加全國數學普及工作會議,一談起IMO參加會議的人熱情都很高,大家都希望在5年之內,華國的IMO總成績能夠進入前三名。

華國隊的總分要進入前十也不容易,IMO已舉辦過二十多屆了,前十名的國家已經相對固定,包括美國、蘇聯、東西德、羅馬尼亞、英國、法國、捷克、匈牙利,我們要擠掉哪一個國家都很困難。

你們說的陶哲軒,他所在的澳大利亞也一直在努力躋身前十的行列。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你們盡力了就好,也不是說第一年馬上就要達成進入前十的這個目標。”

其實IMO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競賽”這個詞的狹窄定義。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選手們來說,它更像是一個小型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在緊張的比賽環節之前,主辦方還精心安排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讓這些年輕的數學天才們有機會在賽場之外交流、互動,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而且IMO作為一項只計算個人成績的比賽,比賽的最終排名是以每位選手的個人得分來決定的,雖然大家都會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榮譽,但更多的是對個人能力的挑戰和突破,而非團隊之間的對抗,沒有國與國之間成績較量的火藥味。

這樣的賽制設計讓大家的相處顯得和睦而愉快,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共同為熱愛數學而聚集在一起。這種和睦的氛圍也感染了裴瑜和她的隊友們。

有個華沙人跑過來邀請裴瑜和隊友們一起玩一個簡單的數學遊戲,遊戲的內容是用最少的步驟解決一個邏輯謎題。裴瑜思路清晰,很快就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法,何欣怡和李平利也不甘示弱,提出自己的想法,三人一邊爭論一邊大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