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還有一名德國選手和一名印度選手用草稿紙和筆激烈地討論一道幾何題,旁邊圍觀的人不時發出驚歎或笑聲。比賽的壓力被青春的活力和友善的氛圍沖淡了許多。
他們和其他國家的選手分享著各自的解題思路,互相交換小禮物和聯絡方式,約定以後透過書信交流數學問題。
何欣怡和一名來自蘇維埃的選手聊了許久,對方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講述了自己如何用數學模型研究天文現象,雖然英語能力有限,但他們用公式和圖表也交流得比較順利。
陶哲軒看到裴瑜他們的膚色,走過來打量著裴瑜和她的隊友們,用英語打招呼:“你們好,很高興認識你們。你們是來自臺灣的嗎,還是日本人?”
裴瑜迎上陶哲軒的目光,開口說:“都不是,我們是從燕京來的。”
坐在一旁的李平利補充道:“對,我們來自華國。”說完他還緊張地扶了扶眼鏡。
陶哲軒聽到他們的回答,眼睛微微睜大,臉上露出一種驚訝又好奇的表情:“哇,真的嗎?來自華國大陸?太酷了!我是說,我聽說過燕京,但我沒想到會在IMO上見到你們。我很少見到那兒的人。”
他雖是華裔,但出生併成長在澳大利亞,華國對他來說就像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八零年代的國際舞臺上,華國與世界的交流遠沒有後世那樣頻繁,尤其是普通學生出國參加國際競賽的機會更是稀有,華國大陸的面孔對包括陶哲軒在內的許多外國選手來說依然陌生。
裴瑜試圖讓氣氛更輕鬆一些,繼續用英文說道:“對,我們也是第一次來這兒。我們有點緊張,你知道,見到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比如你?你看起來……嗯,很年輕。”
陶哲軒聽到這話,咧嘴一笑,露出兩顆小虎牙:“哦,我今年十一歲。我知道,我知道,跟這兒的人比起來我像個小孩子。但嘿,我喜歡數學,我的老師覺得我可以試試看。所以我就來了,代表澳大利亞!你住在哪兒?你們去過這座城市了嗎?華沙跟我家鄉阿德萊德可不一樣。”他的話像連珠炮一樣,帶著一種孩子氣的熱情。
何欣怡坐在一旁,聽著他們的對話,也忍不住插了一句,用有些磕絆的英文說道:“我們昨天剛到。還沒怎麼看。華沙對我們來說很不一樣。”
陶哲軒點點頭:“是啊,這兒很不一樣。我家鄉的夏天更熱一些。我聽說華沙有一條大河,還有一些古老的城堡。也許比賽結束後我們有時間可以一起去看看。”
裴瑜和隊友們對視了一眼,簡單回應道:“也許吧,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再看。”
“好,我會再見到你們的。比賽加油哦,我相信你們都很厲害!”說完,陶哲軒轉身回到了澳大利亞隊的桌子旁,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