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座椅上,裴瑜津津有味地翻看著系統裡的微觀經濟學知識。
“先複習一下邊際替代率吧。”裴瑜心想。
相關知識點立刻在腦海中浮現,像幻燈片一樣一張張閃過:
【邊際替代率(MRS)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願意用一種商品去替代另一種商品的比率,通常表示為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的比值,數學表示式為MRS=-MUx/MUy……】
她閉著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無差異曲線的影象,那條彎彎的線上,每一個點代表不同的商品組合,但帶來的滿足感是一樣的。
接著,她又回憶了一下預算線的公式,默默推了一遍消費者怎麼選才最划算。
她熟練地調出消費者理論那部分,眼前立刻浮現出效用函式U(x,y)和預算線p_xx+p_yy=m的公式。
這些推導對她來說小菜一碟,用拉格朗日乘數法一算,最優解∂U/∂x/∂U/∂y=p_x/p_y就出來了。
整個解題過程對裴瑜來說輕車熟路,但她並未滿足於此,而是思考怎麼用這套理論解釋現實問題。
比如眼前這架飛機,為什麼頭等艙的盒飯比經濟艙豐盛那麼多?航空公司是怎麼靠這種差別定價來多賺錢的?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複習完邊際替代率,裴瑜覺得還不夠過癮,調取了生產函式與成本函式的資料。
系統迅速響應,彈出相關內容:短期成本函式可由生產函式推導而來,假設要素價格不變,總成本TC=wL+rK,其中w為勞動價格,r為資本價格……
裴瑜在腦子裡畫著成本曲線的走勢圖,思考航空公司在飛機維護這種固定成本與餐食供應這種可變成本之間的權衡,越想越覺得航空公司的生意挺有意思。
緊接著,她的腦海中浮現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式的公式,又回憶起怎麼用它算邊際產品和平均產品。
裴瑜越想越來勁,進一步思考怎麼把這個模型套用在80年代的華國企業上。
現在的國企正處在轉型期,鄉鎮企業又像雨後春筍似的往外冒,計劃經濟與市場機制的碰撞,不就是現成的研究素材嗎?
她甚至開始構想一篇論文,題目或許可以是《經濟轉型中的生產效率:基於80年代中國企業的微觀分析》。
這要真寫出來,大機率能成為研究華國經濟轉型的經典案例。
裴瑜繼續裝睡,身體放鬆地靠在座椅上,同時在腦海中翻閱著各種經濟模型,時而推導邊際成本曲線,時而回憶帕累托最優的條件。
系統知識庫的響應速度極快,每當她提出一個問題,相關內容便以清晰的文字、公式或圖表形式呈現,有時甚至會自動補充案例分析或歷史背景。
當她思考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時,系統不光給了數學推導,還附贈了一段19世紀英國紡織業的市場結構分析,讓她對理論的應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看看博弈論的部分吧。”裴瑜心想。
她調取了納什均衡的相關內容,腦海中浮現出經典的囚徒困境模型。
系統自動生成了一張收益矩陣,清清楚楚地標出不同策略組合下的結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