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裴瑜正在燕京一零一中學接受國家隊的集訓,拼盡全力為鮑老爺子的五十萬獎金而戰。
透過冬令營選拔出的國家集訓隊員總共有21名,經過層層篩選,最後只有6個幸運兒能夠代表華國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從踏進集訓隊的那一刻起,裴瑜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那6人中的一員。這條路不好走,每一場考試、每一道題目都可能決定她的命運。所以,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認真對待集訓裡的每一次測試,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次集訓總共有十場選拔國家隊員的考試,這十場考試被集訓隊員們視為決定最終6人名單的生死戰役。每場考試的內容涵蓋了數學競賽的幾大核心領域,包括代數、幾何、數論、組合數學,難度一場比一場高,全方位考驗隊員們的綜合實力和臨場發揮能力。
尤其是最後兩場考試,分量明顯更重,這兩場的總分值直接跟前八場的總和差不多。
這規則一出,大家都炸了鍋,因為這意味著就算前面八場發揮一般,只要最後兩場能爆發,還是有翻盤的機會進入最終名單的。
這樣的規則設計既給了隊員們希望,也無形中增加了心理壓力。希望是,就算前面失誤了還有逆襲的機會;壓力是,最後兩場要是沒發揮好,可能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為此,隊員們一個個都繃緊了神經,這也是此項規則的設計目的,進一步考察隊員們的心理素質。
與外界想象中嚴格到近乎苛刻的國家隊集訓不同,數學集訓隊的管理其實相對寬鬆。教練和老師更注重隊員們的自主性,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去探索和學習。
選拔進行到了這個階段,刷題強度已經不是決定性因素了。過度的訓練往往會適得其反,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對問題深層結構的思考。
課堂上,旁聽生的出勤率甚至比一些正式隊員還要高。那些旁聽生大多是來自燕京一零一中學的學生,他們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抓住一切機會來汲取知識。
而數學競賽中表現出色的一些集訓隊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在職業生涯或學術道路的某個關鍵時間節點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侷限性。
他們選擇了跳出競賽的框架,平時顯得頗為“神秘”,經常曠課,堪稱“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些人往往只在重要的考評測試時才會現身。
全國的數學競賽高手匯聚一堂,裴瑜置身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高手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節奏,他們早已習慣了按照自己的規劃前進,不會被外界的安排所束縛。
尖子生們幾乎都有明確的自我規劃,忙於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根本無暇過多地關注他人。
尤其是那些準備出國深造的同學,生活節奏更是忙碌得令人咋舌。
除了日常的集訓任務,他們還要抽時間關注國外大學的招生動態,整理繁瑣的申請材料,同時複習託福和SAT等標準化考試。他們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隙。
在集訓隊裡,已經有幾位同學提前收到了來自世界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比如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這些名字如雷貫耳的海外學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