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243章 騎虎難下

在1986年的華國,市面上最大面額的流通紙幣是十塊錢的“大團結”,一百元面額的鈔票要到1988年才開始大量發行。

所以現在地上堆著的這些錢,最大面額也只是十塊錢一張的,還有些五塊的、兩塊的,甚至一塊的毛票都混在裡面。

一大堆錢摞起來的樣子,任誰看了都只能說太壯觀了。就連見多識廣的任局長,這會兒也看傻了眼。

裴瑜心裡很清楚這些人為什麼像瘋了一樣搶著給她送錢,甚至生怕她不肯收。

這種生怕錯過發財機會的狂熱心態,她上輩子在券商打小黑工時見得實在太多了。

上輩子在那些所謂的“財經大V”、“炒股大師”的粉絲群裡,每天都能看到類似的場景。

那些被割韭菜的散戶們,為了能擠進“大師”的粉絲群,不惜花費幾千甚至上萬的入群費。

可進了群才發現,所謂的“內幕訊息”不過是網上隨處可見的廢話,所有的買賣決策還是要自己來做。

群主除了每天吹噓自己真假難辨的“戰績”截圖,就是說些模稜兩可的場面話,賺了錢是“大師指點有方”,虧了錢就推說是“市場大環境不好”,或者說你操作不當,橫豎人家穩賺不賠。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大把人心甘情願地交錢,就為了那一點虛無縹緲的暴富希望。

世上的事就是這麼諷刺,錢這東西,永遠都是往最不缺錢的人口袋裡鑽,就像感情,永遠都流向最不缺愛的人。

現在她裴瑜就是那個“不可能缺錢”的主兒,至少在看了報紙的老百姓眼裡是這樣。

自從裴瑜在報紙上露臉,北大高材生和華國首個IMO金牌得主的身份一亮,高智商的人設已經得到了最權威的認證,再加上已經在東京有了神乎其神的投資戰績,老百姓不瘋才怪。

一次報道可能是誇大的,兩次可能是運氣,可當裴瑜的名字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頭版頭條時,在全國人民眼裡,她就成了會下金蛋的母雞。

裴瑜還是低估了這個年代報紙雜誌的威力。

1986年電視還沒完全普及,網際網路更是連影子都沒有,在這個資訊閉塞的年代,老百姓獲取資訊主要就靠報紙。

現在的報紙可不像後世那樣沒人看,隨便一份地方晚報的發行量都能輕鬆破十萬,更別提《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這些全國性大報了,動不動就是幾百萬份的銷量。

全國上下有幾百種發行量過百萬的報紙,幾千種發行量超十萬的雜誌。這些媒體在過去幾個月裡,集中報道了好幾個裴瑜的事蹟,光是關於她的專題報道就有幾十篇,更別提那些轉載、評論和全國上千萬的讀者來稿了。

報紙上白紙黑字的報道就是最大的權威,而裴瑜,就是報紙上經常出現的“財神爺”。

這麼輪番轟炸下來,裴瑜已經憑藉著紙媒的力量,妥妥的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頂流人物。

別說商業界了,就連街邊賣菜的大媽都知道北大有個叫裴瑜的財神爺。

那些做夢都想發財的人,自然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從全國各地湧過來,哪怕要為此付出鉅額代價也在所不惜。

他們哪是在投資?分明就是在賭。把全部家當押在她身上,指望著她能點石成金,跟後世那些追著網紅薦股的人簡直一模一樣。

任局長搖來的一大群人,和李大力一起忙活到晚上,眼看著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才把地上的錢和聯絡方式對應起來登記清楚。要再確定裴瑜的投資方案和事後怎麼分配,顯然是來不及了。

李大力放下筆,活動著痠疼的手腕,長出一口氣:“總算登記完了!一共是……”他翻了翻記錄本,“一共是三百三十七萬八千二百零三十八塊!”

任局長聽到這個數字,差點沒站穩。

厲以寧看了看手錶:“今天就先到這兒吧。”

任局長點點頭:“那這些錢怎麼辦?總不能放在這兒過夜吧?”

厲以寧說:“先把錢運到學校的保險櫃裡存著,明天再找銀行的人過來處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