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恢復高考以來,華國的大學生群體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大學生髮展路徑,頗有些像古代科舉取士的味道,那些從北大清華等頂尖學府畢業的高材生,只要留在首都燕京歷練,無論是踏實肯幹的務實派,還是思維活躍的務虛派,只要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就有機會鯉魚躍龍門。
與四十年後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局面截然不同的是,八零年代的華國缺乏高階人才,又是改革開放初啟,各條戰線都急需新鮮血液,各級領導也格外重視培養年輕的學子,給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讓一批批懷揣理想的年輕人得以在改革大潮中嶄露頭角。
此時在座的各位領導們,就都很關注裴瑜的想法。
孫局長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你的這個判斷,有些出人意料啊。現在國際形勢這麼緊張,中東那邊局勢動盪不安,你為什麼認為油價會下跌呢?”
裴瑜認真地解釋道:“雖然短期內中東局勢確實緊張,但我覺得這種緊張情緒已經被市場過度消化了。當所有人都一致看漲油價的時候,往往就是行情反轉的訊號。而且從技術面來看,現在的油價已經處於歷史相對高位,存在很大的調整空間。”
裴瑜的預測有參考價值,但孫局長考慮的問題更加全面。孫局長沉思片刻後,堅持道:
“你的分析我們會認真研究,但是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可能跟你不太一樣。雖然我國是原油出口國,但這只是針對原油本身而言的。實際上,我們每年需要進口大量成品油,石化類產品的進口量更是驚人。
一旦國際油價出現劇烈波動,這些下游產品的價格必然水漲船高。如果我們不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原油儲備,到時候整個產業鏈都會受到衝擊,給國家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這時,一直認真聆聽的郭部長也點頭表示贊同:“孫局長說得對。我們不能只看單一指標,必須通盤考慮整個產業鏈的影響。國際油價波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啊。”
孫局長說:“咱們國家底子薄、家底少啊!國際油價一漲,這個壓力很快就會傳遞到咱們國內的工廠企業。
化肥、農用薄膜、漁網這些農資產品都要用石油做原料,到時候肯定要跟著漲價。農資一貴,種地的成本就上去了,最後糧食、蔬菜、肉蛋奶這些老百姓天天要吃的食品價格也得水漲船高。
更別提化纖了。現在市面上賣的衣服,十件裡有九件都是化纖面料,要是再漲價,老百姓真的買不起了。現在紡織廠的日子就不好過,原料成本本來就高,要是再漲一波價,恐怕很多廠子都得關門。這些都是連鎖反應,我們必須提前預防。”
1986年的華國,馬路上汽車還不多,工廠和老百姓的取暖和生產用能源主要靠燒煤,不像美利堅人那樣對石油如飢似渴。但化纖問題是個大麻煩,“的確良”、“尼龍”、“滌綸”、“腈綸”這些面料,全都是用石油加工出來的。
由於國內棉花、羊毛產量有限,老百姓穿的衣服主要就靠這些化纖製品。本來服裝價格就不便宜,要是再受油價衝擊,最先遭殃的就是紡織行業。
孫局長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歷史告訴裴瑜,現實的發展跟他們的預期相反。
眼下這場爭論,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不過裴瑜依然盡力為之,解釋道:
“孫局長,您說的這些風險我都理解,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考慮確實很重要。但您說的是一般情況下的油價波動。前陣子的市場行情已經提前消化了油價上漲的預期。如果我們現在大量買入,很可能剛一進場就要面臨鉅額虧損。
咱們國家現在是石油出口國,首要任務應該是做好套期保值,確保國家物資供應安全。我的建議是做空頭對沖,這樣無論油價漲跌,我們的利潤都能保持穩定。不如先靜觀其變,看看石油市場的走勢再說。”
這個方案雖然賺不到大錢,但勝在穩妥保險。
孫局長聽了有些不舒服,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放:“我在國儲局工作不假,但這個報告是要給中石化、中石油這些央企做參考的。
他們既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創匯任務,又要保障民生供應,這兩件事得分開來看。不能因為怕虧損就畏首畏尾,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眼看氣氛有些緊張,坐在一旁的郭部長連忙打圓場,笑呵呵地岔開話題:“好了,好了,大家都是為了國家好。
對了裴瑜,聽說你最近拿到一筆不小的資金,要是讓你來操作石油期貨,你打算怎麼佈局?正好讓我們也開開眼界,學習學習你的投資思路。”
與之前的領導相比,郭部長這次的口風有了明顯的放鬆,聽得裴瑜精神一振。
只要能保證資金的性質合法合規,裴瑜非常樂意做這筆投資。
系統的規則是不能利用它來謀取個人私利,鼓勵用它來創造公共價值。
換句話說,只要裴瑜不把賺到的錢揣進自己兜裡,系統就不會對她的操作加以限制。
而這批資金的來源本就是廣大普通民眾,裴瑜不論是選擇將利潤返還給投資人,還是將其用於公共專案的支出上,都能幫助恢復系統的提問額度。
在場的一些領導對大宗石油期貨交易的具體操作流程並不熟悉,討論進行到一半時,他們提議將會場轉移到國儲中心進行實地觀摩。
汽車緩緩駛入國儲中心的大門,經過門衛簡單的證件檢查和登記後,裴瑜被工作人員引領著穿過幾道走廊。一路上,她注意到這裡的工作人員比想象中要多,而且大多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
裴瑜最終來到了一間寬敞的會議室。剛一進門,裴瑜就看到幾名交易員正手忙腳亂地在角落裡架設裝置。他們最優先安置的是電話,然後才騰出手來擺放桌椅和除錯大螢幕。
“快點快點!線路要接好!領導們馬上就到了!”一個交易員催促著。
另一個交易員拿起話筒搖了搖:“這個電話怎麼沒聲音?壞了嗎?我去隔壁再借幾部。”
他跑向隔壁辦公室:“同志們,能借幾部電話用用嗎?”
“行啊,你拿去用吧。”
“小李,大螢幕調好了沒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