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賀老師主動開口要期刊來看,其他人也都紛紛厚著臉皮向厲教授伸手,希望能分到一本單行本來觀摩一下。
厲教授他本來就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裴瑜的成就,所以很痛快地把包裹裡的那一摞期刊和單行本都分發了出去。
很快,辦公室裡裡外外都熱鬧起來了,辦公室裡坐不下,有人乾脆就在門外的走廊裡,找了個地方蹲著閱讀起來。
大多數人拿到論文後,剛開始還挺認真,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仔細看,但看不了幾分鐘,眼神開始變得渙散了。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英語水平不錯,就一定能看懂英文論文。但實際上,日常的英語能力好,和能否看懂學術論文,這完全是兩碼事。
有些學生英語四級考試能得高分,跟外國人聊天也能應付,但要是拿一篇英文學術論文給他們,他們看起來還是會覺得頭大。
反過來說,也有一些英語口語和聽力水平其實很一般的學生,在外國人面前連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來,但看起英文論文來卻能一目十行,讀得飛快。
這是因為學術論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這套語言體系有著非常固定的格式規範、表達方式和專業術語。
如果你是一個接受過充分論文閱讀和寫作訓練的學生,那看論文就像是在看一種你熟悉的方言。你知道什麼地方是摘要,什麼地方是文獻綜述,什麼地方是研究方法,什麼地方是結論。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想仔細看的地方就精讀,想快速找到關鍵資訊的地方就略讀,唯一可能讓你卡殼的就是遇到一些生僻的專業詞彙,但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不懂的詞彙查一下字典或就行了,也費不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但是,那些沒有接受過足夠論文訓練的學生就不一樣了。
他們雖然可能背下了很多生僻單詞,但一到真正需要用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怎麼把這些知識組織起來理解整篇文章。
這就好比一個人雖然認識很多漢字,但從來沒有接受過古文訓練,突然讓他去讀一篇文言文,他肯定會覺得一頭霧水。
當這些缺乏論文閱讀經驗的人拿到裴瑜的論文時,雖然一開始可能還能硬著頭皮往下看,但很快就會感到力不從心。
到了40年後,重點大學裡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從千軍萬馬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精英。
他們從高考開始,到本科競爭,再到考研、讀博、博士後、申請教職,每個人都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輪殘酷的選拔和淘汰。
這些人本身就是科研競爭的產物,所以他們訓練學生的學術能力基本上都是手到擒來的。
即使是那些二本院校的研究生導師,雖然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資源也不如頂尖大學充足,但只要是安排一些基本的學術訓練,比如文獻閱讀、論文寫作、研究方法等等,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他們至少知道什麼是規範的學術訓練,知道怎麼讓學生一步步提高。
至於像北大、清華這樣的頂級學府,那裡的教授和研究員就更加厲害了。
雖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千人計劃”這些人才引進政策有時會被人詬病,說什麼引進的人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只是來鍍金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計劃確實為快速發展的華國引進了大量的海外高階人才。
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學者,在世界範圍內或許不一定都是最頂尖的那一批,但相對於華國本土培養出來的學者而言,他們帶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視野,給有些沉悶的國內學術圈帶來了活力。
但在80年代,那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算年齡,40歲左右的副教授、50歲左右的教授已經算是相當年輕有為了,但40歲的人是在1940年代出生的,他們在1950年代上小學,1960年代讀大學,那個時候,正常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基本上都停止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