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下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她的成就:九零年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及學者之一、北大名譽教授、深度學習的先驅、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得主、入選《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第12位、截至2000年,連續6年成為京海首富,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46位。
這家餐廳取名叫“裴家花園”,牆上掛滿了老照片,全都是京海市幾十年前的樣子,有老碼頭忙碌的景象,有最早的電車通車時的盛況,還有那些現在已經消失的老街巷。
這些照片是紀蔓蔓特意請歷史研究所的專家幫忙翻拍的,算是最早一批重現老京海風貌的歷史資料。
不過要說最吸引人的,還得數牆上那些裴瑜的照片。從她年輕時的青澀模樣,到後來成為著名學者和慈善家的風采,每一張照片都在講述著她的傳奇人生。
特別是當裴瑜成為華國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之後,在新聞聯播和各大報刊的輪番報道下,裴家花園餐館一下子成了京海最火爆的餐廳,每天晚上都座無虛席,要是沒提前一個月預約根本點不了餐。
很多客人都是衝著裴瑜的名氣來的,餐廳裡那些放大的老照片,就像電影畫面一樣,讓來吃飯的客人彷彿回到了過去。
有時候運氣好,還能遇到一些知道裴家往事的老京海人,甚至還能遇到幾個裴瑜的高中同學,聽他們講講照片背後的故事。
等菜的時候,客人們最喜歡做的,就是細細打量牆上的這些照片。他們盯著照片上那些細小的印刷網點,看著年輕時的裴瑜,心裡總會湧起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激動情緒,好像自己也參與了那個激動人心的年代,和這位傳奇人物有著某種聯絡。
來京海的外國遊客更是把這裡當成了必打卡的景點,就像去巴黎一定要到聖日爾曼大街的咖啡館坐坐一樣,裴家花園儼然成了京海的一張城市名片。
千禧年後,裴氏家族像他們已經煥然一新的老宅子一樣,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家族裡的大部分人都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紛紛移居到美利堅、歐洲、澳洲等世界各地。
他們在當地開公司、做生意,幫著裴瑜把家族的產業擴充套件到全球,只有裴瑜一個人始終留在華國。
雖然平時天各一方,但每年春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裴家人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買上機票飛回國內。
他們穿過大半個地球,就為了回到京海市的裴家老宅,給裴瑜敬上一杯酒,和她舉杯歡慶新一年的到來。
年夜飯的餐桌正中央,永遠少不了一口傳統什錦暖鍋。
銅鍋裡的湯汁咕嘟咕嘟地冒著泡,熱氣騰騰的,最上面一層鋪著肥美的蛤蜊,一個個張開的貝殼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就像古代的金元寶一樣。
這道菜是裴家年夜飯的必備菜式,幾十年來從未變過。
裴家的年輕一代,很多都是在國外長大的。
他們中不少人說京海話時都帶著外國腔,有些在國外出生的孩子更是完全不會說方言,只能用普通話或者外語和家人交流。
但不管走到哪裡,他們都認得年夜飯桌上的什錦火鍋,都知道裴瑜是他們家族未來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