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目前手頭上的現金儲備還算比較寬裕,對幾十萬元的科研資金暫時沒有迫切的需求。這筆錢對她來說並不是雪中送炭,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就目前論文修改的工作量來看,其實並不需要投入太多資金。如果只是做一些小的調整和最佳化,可能連幾萬元人民幣的花銷都用不上。
之前科研工作中最大頭的支出專案,比如出國交流、實地調研這些費用,現在都已經不需要再支付了。這些開銷都省下來了,自然就大幅降低了整體的科研成本。
更何況,現在系統提供的提問額度已經重新恢復了。這個年代的所有計算工具中,沒有任何一個能比得上系統的運算速度和資料處理能力。
有了系統的輔助,很多原本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外包的工作,現在都可以自行解決,又節省了許多研究經費。
丁校長和厲教授聽完裴瑜婉拒科研經費的話後,並沒有就此放棄。
他們下定了決心要給裴瑜一些學術資源上的補償。像裴瑜這樣優秀又十分年輕的學生,值得北大投入資源重點培養。
丁校長原本以為,裴瑜第一次向國際頂級期刊投稿,能收到審稿意見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資深教授投稿頂級期刊,也常常直接被拒。
可沒想到,裴瑜不僅順利透過初審,收到的還是“小修”的回覆,這意味著論文已經基本符合發表標準,只需要稍作修改即可錄用。
這樣的成績,讓丁校長既驚訝又欣喜。
他當上北大校長後,雖然脫離了科研一線,但是對國際頂級期刊的名字和排名還是很敏感的。
《EconomicJournal》的審稿標準極為嚴格,能在這樣的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僅代表學者的個人能力,也直接關係到北大的學術聲譽。
正因如此,丁校長對裴瑜的欣賞又提升了一個層次,這個女學生比他想象的還要出色,不虧是華國的第一個IMO金牌得主啊。
有了這樣的認知,丁校長批准經費更加毫不猶豫。
科研路上難免會有變數,哪怕是最優秀的學者也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波折。
收到“小修”意見確實是個好訊息,說明論文已經基本達標了,但在修改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新的問題。
最壞的情況下,你按照A審稿人的要求補充了資料,結果B審稿人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質疑。
這樣來回折騰幾次,原本的“小修”可能就變成了“大修”。
有時候修改到第二輪、第三輪時,期刊編輯的態度突然轉變,認為你的研究還是不夠完善,“大修”變成“拒稿”的情況還是會出現的。
明明前期進展順利,卻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對於年輕學者來說,這種反覆和挫折最讓人沮喪。
如果多批點科研經費,就可以降低裴瑜被拒稿的風險,這筆買賣丁校長是很願意做的。
科研經費遠不只是物質上的支援這麼簡單,更是學校對她的研究專案的充分肯定。
北大在經費那麼短缺的情況下,還願意拿出幾十萬來支援一個專案,這說明校領導是真的看好這個研究方向。
有了丁校長在後面撐腰,學校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還專門找了業內大牛來指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