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頂級期刊竟然把裴瑜的論文放在了目錄後面的第一頁!這是什麼概念?整本雜誌翻開來的第一個正式位置,印著的就是裴瑜的研究成果。
雖然期刊裡還有封面推薦論文和壓軸的封底論文在搶風頭,但這個位置已經是頂級待遇了,相當於編輯部在說,這篇論文值得讀者第一個閱讀。
更讓厲以寧心花怒放的是,在作者署名“yu-pei”前面,赫然印著“PEKINGUNIVERSITY”幾個大寫的英文字母。
這是北京大學的英文全稱。每一個字母都在向全世界宣告:看,這是我們北大培養出來的學生!
厲教授臉上笑開了花,恨不得現在就衝出辦公室,拿著這本期刊在校園裡轉一圈,讓所有人都看看裴瑜的論文。
“哎呀,寫得真好啊,實在是好......”厲以寧教授一邊輕聲讚歎,可能是紙的克數太足,他試了幾次都沒能順利撮開下一頁。
情急之下,他像往常看書時那樣,習慣性地要把拇指往嘴邊送,這是老一輩讀書人的老習慣了,翻不開書時總愛沾點口水。
就在拇指快要碰到嘴唇的瞬間,厲教授突然一個激靈,猛地回過神來。
這可是嶄新的國際頂級期刊啊!哪能用這麼不講究的方式對待?
他趕緊把拇指在外套上使勁蹭了蹭,直到確認手指乾乾淨淨了,這才重新去翻書頁。
終於翻到第二頁,厲教授左看看右瞧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
其實這會兒他壓根沒仔細看論文內容,心情這麼激動,哪還靜得下心來讀那些拗口的英文專業術語?那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嘛。
他和裴瑜一樣,這會兒也在偷偷數著頁數。每多翻一頁,他心裡的歡喜就多添一分,就像數錢似的,越數越開心。
翻開這本《EconomicJournal》,裡面的排版和其他學術期刊差不多。左手邊那頁印著雜誌的出版資訊,比如哪年哪月出的第幾期,出版社地址之類的;右手邊則是本期目錄,整整齊齊地列出了這一期要刊登的12篇論文,簡簡單單一頁紙就全寫明白了。
再往後翻一頁,左邊那面印著裴瑜論文的正式標題,學術上管這個叫“題名”。標題下面按照學術慣例,依次列出了論文的所有作者資訊:最上面是通訊作者,接著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每個名字後面都標註著所屬的研究機構。
通訊作者在學術圈就相當於“老闆”的角色,是整個研究專案的發起人,研究經費的提供者,也是決定研究方向的關鍵人物。第一作者則是真正動手做研究、寫論文的主力。
在裴瑜這篇論文裡,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都是她自己。這種雙料作者的身份組合,在學術界可是最讓人羨慕的頂級配置,是多少科研人員奮鬥一輩子都想達成的目標。
除了標題和作者資訊,就是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部分。這些內容是論文的門面,專門為讀者準備的設計。
八零年代的學術研究方向已經分得很細了,細到連不同領域的頂尖專家互相看對方的論文,都可能像看得一頭霧水。
要是每篇論文不先把核心內容說清楚,那些每天要瀏覽幾十篇論文的學者們,可能會被晦澀難懂的內容硬生生拖到通宵還看不完。
從論文標題開始,到關鍵詞結束,再加上開頭的引言部分,這些其實都算不上是論文的正餐。但就是這麼幾項開胃小菜,往往就要佔去整整大半頁的篇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