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面那本期刊的封面設計很花哨,各種複雜的線條和圖案,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正上方那幾個加粗的字母——EconomicJournal!
那幾個英文單詞一映入眼簾,看得厲教授的嘴唇微微顫抖,愣了好幾秒,才猛地回過神來,聲音都激動得變了調:EconomicJournal!真的是EconomicJournal!
厲教授的語氣裡帶著難以置信的狂喜,甚至比裴瑜這個當事人還要誇張十倍不止。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對裴瑜來說,這篇論文從構思到完稿,每一個公式都是她熬夜推導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她反覆推敲的。
那些在圖書館通宵達旦的日子,那些被要求小改後重寫的經歷,她都歷歷在目。
所以當夢想成真時,她反而有種水到渠成的踏實感。
厲教授就不一樣了,在他眼裡,他指導的大一學生,居然能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這在他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裡都是頭一遭,就像是天上掉金山一般令人高興。
光是想想,厲教授就覺得渾身來勁,連腰桿都不自覺地挺得更直了。
圍觀的同學們雖然不太明白這本期刊到底有多厲害,但看到厲教授激動成這樣,也忍不住跟著小聲驚呼起來。
“哎呦,這麼熱鬧啊?”魏老師探頭探腦地從隔壁辦公室晃悠過來,臉上寫滿了好奇。
他湊近看了看桌上那堆嶄新的期刊,問道:“我能借一本看看不?”
裴瑜點頭,順手拿起最上面那本燙金封面的《EconomicJournal》遞給魏老師,不過她自己卻沒急著翻看正刊,而是從下面抽出了一本純白色封面的小冊子。
這本白皮書是專門印製的單行本,裡面只收錄了裴瑜一個人的論文。
有了這種單行本,論文作者們就可以拿它到處顯擺自己的學術成果,用來跟同行交流分享,當然也有人純粹就是收藏留念。
不過此時此刻,對裴瑜來說,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能讓她馬上確認自己的論文到底佔了多少篇幅。
一篇論文的篇幅長短可不是小事,這直接關係到它的分量和價值。
尤其是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多一頁少一頁,那差別可大了去了。
就拿《EconomicJournal》這樣的頂尖刊物來說,每期刊登的論文數量都是有嚴格限制的。
在八零年代這會兒,一期通常也就刊登10到15篇論文,整本期刊的總頁數上下浮動不會超過百頁。
就那麼點位置,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擠破頭想往裡鑽,能佔多少版面,那可不光是面子問題,更直接體現了你這篇論文的含金量。
幾乎所有投稿的作者都巴不得自己的論文能寫得越長越好。這倒不是說學者們都愛囉嗦,而是因為學術論文畢竟不是詩歌小說,它講究的是嚴謹和全面。
寫得越長,自然就能把問題分析得更透徹,把論證過程展示得更完整,把研究結論闡述得更清晰。
即便你的論文有幸被選中刊登,論文與論文之間,還要為寶貴的版面空間展開另一輪廝殺。
那些最重量級的研究成果,往往能獨佔鰲頭,一口氣佔據八頁、十頁,甚至二三十頁的黃金版面。
這樣的長篇大論,能讓作者把研究背景、方法創新、資料分析、理論推導和結論展望都說得明明白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