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四起:逐鹿天下

第380章 大荊盛世(完結)

這時,禮部尚書王相如躬身插話,聲音沉穩中帶著幾分激動:“陛下聖明!尊仁學以正人心,興律法以定綱紀,重科舉以納賢才——此三項舉措實乃治國安邦之根本,天下士民無不感佩。

尤其是科舉之制,打破門第之限,使寒門英才得展抱負,近年中樞及地方要職中,科舉出身者已佔七成有餘,實為國家注入了源源活水。”

張鄴微微頷首,指尖輕撫御案上鐫刻的山河紋路:“制度之要,在於平衡。官員實行五到十年流管制,既避免結黨營私,又能令其熟悉各地民情。

武將軍銜化、去私兵化,則使兵權歸於朝廷,戰力精於專業。

而今地方軍政分權,大荊虎師輪戍邊防,朕夜覽軍報時,常欣慰於此策之效。”

他目光掃過殿中群臣,續道:“然治國如弈棋,需走一步觀十步。諸卿可知為何朕要特別設立國學六科?”

殿中一時寂靜,只聞宮漏滴答之聲。

王相如沉吟道:“陛下莫非意在培養通才?”

張鄴笑而不答,目光已飄向窗外漸明的天光。

晨光熹微中,國學朱漆大門徐徐開啟,鎏金牌匾在朝陽下流轉著神聖光輝。

這是大嵇二十五年的孟春,來自九州四海的學子們身著青衿,懷揣薦書,步履鄭重地踏過三尺高的檀木門檻。

有人撫摸門前漢白玉石獅低聲感慨:“家父當年為求師跋涉千里,而今竟得入此等學府,真乃盛世之幸!”

忽聞鐘鳴九響,眾學子疾步趨往廣場。

但見張鄴身著月白常服立於高臺,身後六面旗幟分別繡著“仁”、“藝”、“數”、“格”、“化”、“兵”篆文。

他的聲音清越如泉:“諸君可知為何朕將鍊金與格物同列六科?”

他拾起案上一塊生鐵,“若無人精研鍊金之術,我軍刀刃何以斬敵甲?

若無格物致知,水車軸承何以省力三成?

治國不僅需要仁政德化,更需實學興邦!”

話音未落,臺下已是一片沸騰。

人群中,青州寒士慕白緊攥著褪色的書囊,指節微微發白。

昨夜他還在客舍油燈下抄書換宿費,此刻望著臺上那位打破常規的帝王,只覺得胸中有什麼在灼灼燃燒。

六科講堂各具氣象:

仁學堂內,白髮大儒將《孟子》講得深入淺出,講到“民為貴”時,窗外恰有百姓送糧車經過,老先生便笑指窗外:“此即社稷之本”。

六藝場上,騎射教頭縱馬挽弓,連珠三箭皆中百步外柳葉,引得滿場喝彩。

數算齋中,先生以算籌推演堤壩工程,密密麻麻的算珠竟演繹出治水宏圖。

最令人稱奇的是格物院,這裡擺滿奇巧機關——水力驅動的紡織機、測繪地平的儀軌,甚至還有綴滿銅珠的星象儀。

鍊金房則終日煙氣繚繞,十餘座陶爐同時噴吐焰舌,將礦石熔成璀璨金屬。

兵法堂沙盤前,老將軍正以蘆杆指點邊關地形,講述如何借天時地利以少勝多。

慕白尤痴迷於格物與鍊金二科。

每逢休沐日,當同窗們結伴遊歷京城勝景,他卻總泡在集書館深處。

某日黃昏,他在塵封書架頂格發現以油布包裹的《冶金雜錄》,翻開便見驚世之語:“鋼之精在於去雜,可借風力增溫”、“合金之道,在乎配比妙算”。

書中更有諸多奇異符號與演算公式,雖十之七八難以參透,卻似在他眼前撕開一道縫隙,窺見另一個世界的智慧光華。

此後半年,慕白像著了魔般反覆試驗。

用省下的飯錢換來的礦砂在學舍後牆根堆成小山,夜半陶缽碰撞聲常惹得舍友抱怨。

經歷數十次失敗後,那個霜重的凌晨,當他將改良後的風箱接上陶爐,鼓入精準配比的空氣,爐中終於湧出從未見過的銀亮鐵流。

冷卻後敲擊聲清越悠長,斷面呈現細密雲紋,強度遠超當下常見的百鍊鋼。

訊息傳開時,學監正帶著工部官員巡視學堂。

那位鬢角染霜的老尚書接過慕白呈上的鋼錠,命隨從取佩刀劈砍,只見火花四濺後,鋼錠僅留淺痕,而刀口竟已崩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