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的酒量本來一般般,特別是上次在木瀆掉河裡後,他一直不敢多喝。今天敬了師傅幾碗酒,不知是怎麼回事,回到家也沒覺得酒勁衝腦。於是他決定去外面走走。
他沿著胥江走到運河邊,再往南就是盤門了。沿著纖道往南走了一段路,就到了吳門橋。
吳門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建於宋代,它南北向橫跨大運河,是蘇州城南進出蘇州城的唯一陸路通道。吳門橋往南,有道路通往蠡墅鎮和新郭鎮,吳門橋的北面就是盤門水陸城門。吳門橋南堍的東面是大片農田。田裡的水稻已是返黃,很快可以收割,一些農民正在採摘棉花。
聽村裡人說,這片田屬於官田。以前這裡的官田有幾千畝,後來一些官田變成了民田,餘下1千多畝。餘下的這1千多畝官田,主要用於府學的經費。
劉雲龍記得後世蘇州有名的蘇綸紡織廠就在這一帶,蘇倫紡織廠鼎盛時有1.4萬名工人。
現在已有20戶村民預定了40臺機器,有的定了2臺,有的定了6臺,待把機器交給他們時,他手裡很快就會有1200兩銀子了。為了能擴大再生產,他必須找塊地,獨立建廠,今天他到周邊來轉逛,就是來實地踏勘的。
他打算在這邊先買40畝地,建自己的工廠。目前的地價是一畝12.5兩銀子,價格基本算低的。這裡緊靠大運河邊上,建好碼頭後,貨物運輸便捷,周邊又沒其他作坊,將來工廠擴建也方便。他一邊在田埂上走著,一邊謀劃著碼頭建設、道路交通建設。他看著田地的地貌,測算著該有多少土方需要回填。
他在察看田地時,突然感到空氣中的風越來越大,天也漸漸地在黑下來,抬頭一看,從東南面飄來一朵朵烏雲,似乎要下雨了。
他沒帶蓑衣、雨傘,忙轉身回家。走到半途,雨點子就下來了。
等他回到家時,天已整個兒黑了,雨點子已成了傾盆大雨,自己也成了落湯雞。
家裡的幾個女工都趕回家去收曬在外面的衣服去了,妹妹還在搖著線,父親坐在桌前,一看就是剛睡醒的樣子,看來中午父親是喝多了。
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是暴雨,劉雲龍就留在家思考著今後的打算。
村裡人買了細線機後,村外人也必將也來買機器。城裡人知道訊息後,城裡的線坊肯定也會來買機器。前一陣子在各個木匠鋪中只預定了200臺機器的部件,明顯不夠了,需繼續訂製。隨著細線機的大量銷售,蘇州將會有幾萬細線錠,對粗線的需求必將越來越大,有可能出現蘇州府範圍的粗線供不應求,從而將常州府、松江府、嘉興府、湖州府的粗線集中到蘇州來,甚至會將南京、揚州、淮安、杭州的粗線也吸引過來,蘇州將成為全國的細線供應地。
現在農村裡的婦女都靠紡線、繅絲為副業補貼家用,不能讓她們失業,因此他暫時還不想設計多錠紡線機、繅絲機。
此時的英國正在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家不顧廣大農民的利益,無節制的圈地發展工業,害的許多農民不僅失去了土地,還被迫進城給資本家打工以維持生活,儘管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但對農民而言,很血腥。
如劉雲龍現在就發展多錠紡線機、多緒繅絲機,廣大農村婦女就會失業,給本就貧困的農村家庭雪上加霜。劉雲龍不想這麼搞,只有當粗線、生絲供不應求時,他才會去發展多錠紡線機、繅絲機。
細線多了,蘇州各線坊的紡紗速度肯定跟不上,倒可能導致細線價格跌價,細線價格下跌,又會影響他的細線機的銷售,為了維持細線價格,確保他的細線機銷售,他決定建廠紡紗、織布、織絲綢。
紡紗就是將2股或3股細線交繞在一起,成為直徑比細線略粗,但強度和耐磨程度比細線高很多的棉線。有些特殊的線可有6股線交繞在一起,比如刺繡的線,他見過母親、妹妹刺繡時用的線,最多時就有6股線,刺繡時,遇到線腳需用細線時,就把線闢開,闢出1股、2股、4股線。
普通紗沒什麼技術,只要把2-3股細線纏繞在一起就行。2股線的併合最容易,2根線圍繞同一軸做圓周運動就行了。織絲綢的絲就是將2股絲交合在一起的,只是絲線的交合比較特殊,它是以一股絲線為芯線,將另一個絲線包裹在上面的,稱為包覆。
3根線的併合有3種方法,一種是3根線繞同一軸同時做圓周運動;一種是1根線做芯線,另外2根線圍繞著該芯線做圓周運動,與絲線的併合類似,包裹在該芯線上;第三種是3股線像女人扎辮zi那樣交繞在一起,這種紗的強度最高,織出來的布也最耐磨。婦女自己扎辮zi很容易,但要把線像扎辮zi那樣紡成紗,卻是不易,線坊裡都是有專人紡的,效率不高,一人一機紡一根紗。
劉雲龍來自後世,2股線的交合很容易解決,大部分的線坊都用2根線併合,也是一人一機一線。3股線的交合,前二種也容易解決,第三種紡高檔紗需要讓3根細線分別做“8”字運動。要實現細線的“8”字運動,每根細線在二個圓盤上運動,當細線在第一個圓盤的滑槽上運動到與第二個圓盤交合處時,用一個推杆把線推到第二個圓盤的滑槽裡,待細線在第二個圓盤的滑槽裡運動到與第一個圓盤交合處時,又把這根細線推回到第一個圓盤的滑槽上,3根細線迴圈走“8”字運動,高檔紗就紡成了。這種紗強度高,還耐磨。綢緞綾羅中的“緞”和“羅”,就是用這種高檔紗、高檔絲織成的。軍人因經常要訓練,在地上摸滾爬打,因此軍服也是用這種棉紗織的布做的。後世的手套也是用這種棉紗織的。
織布機既可以織棉布,也可以織絲綢,只是使用的梭子有所不同。
明代的織布機是當年黃道婆改進的,經線的上下換位是靠腳踩,梭子靠一隻手甩,一隻手接,將緯線來回穿走,因此只能是一人一機,且由於梭子比較笨重,手臂長度又有限,布幅大了無法來回甩動,因此織出來的布幅不大,大多在2尺-2.5尺。用這種布縫製的衣服,拼縫就多。後世英國人約翰·凱伊發明的飛梭織布機,是用彈簧將梭子在橫向的滑槽裡來回飛行的。
劉雲龍心裡想道,新設計的織布機,梭子不能用那種笨重的木製梭子,改用竹子。蘇南地區的竹子很多,竹子的強度也高,彈性也比木質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