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漢明

第9章 水車浜

官道上還看到一些穿著破衣服,頭上包著白巾,手裡拿著破碗的人,拖兒帶女的走著。

劉雲龍一打聽,他們有的是來自陝西,有的是來自河南,有的來自山東。他內心想道,不知道有多少陝西、河南、山東的災民流落到了全國各地。

江邊,縴夫們不斷地來往走過,他們艱難地拉著一艘艘運輸船向前走著,船上有2個櫓工在搖著櫓子,還有1個舵工在船上掌著航向。

在江南,如載重量在5噸左右的小船,一般就只需要1個櫓工搖船,邊搖邊掌握船的航向,再配上一個撐篙的就足夠了。大船,如漕運船,其載貨量大,因沒有柴油機作為動力,所以除了由縴夫拉著船外,船上一般還有1-2個櫓工搖船,1個舵工掌舵。

船中有的載著煤炭,有的載著棉包,有的載著的麥子和菜籽。這些麥子、菜籽顯然是剛打下不久,準備送到碾麥坊、榨油坊去磨麵粉、榨油的。

在河裡,還不時看見幾個農民,搖著船在河裡罱河泥。

在江南一帶罱河泥是很普遍的,農民利用閒暇時間用罱子將河底的淤泥掏上來,再與豬糞、牛糞、雜草分層堆在一起,利用夏天的高溫,讓糞、草、泥共同發酵,成為肥料,稱為“嘔肥”。

罱河泥的罱子是農村撈水草、罱河泥的專用農具,它是由二個用竹篾編成的近似半球形的斗子,每個斗子與一根竹竿連在一起,兩根粗長竹竿交叉在一起。使用時拉開竹竿就使罱子張開,待伸到水裡抓到河泥後,再將二根竹竿合在一起,罱子就閉合了。

罱河泥看似簡單,其實是個體力活、技術活。要把罱子從河底拉到船上,不僅手臂要用力,罱子離開水面後還要靠腰使力才能把罱子裡的河泥放到船裡。罱到河泥後,在鬆開竹竿前,雙手要緊緊地握住竹竿,還要講究速度,否則罱到的河泥漿會隨著水流流回到河裡,白罱了。一般初學者,不把兩手練出繭子來,還學不會。

蘇南的河泥較厚,且肥沃,是天然的優質肥料。

農民透過罱河泥還起到了不斷清理河道的作用,因此即使到了20世紀80年代,蘇南運河不需要疏浚河道,河水一直很清,市民可以在河裡淘米、洗衣服,有些民眾甚至將河水挑到水缸裡,放點明礬就能飲用了。但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犧牲了環境,導致後世蘇州的河水曾黑濁不清,沒人再敢淘米、游泳了。

他沿著江邊走了不久就到了橫山。

橫山位於胥江的北面。胥江南邊與橫山對望的是上方山山脈,上方山山脈自東向西分別為磨盤山、上方山、七子山、堯峰山,往南是吳山嶺、旺山、西壁山。

又走了一會兒,就到了橫塘鎮。

伍子胥在開鑿胥江時,就在橫塘興土木築魚城,成為蘇州城西南的要衝之地,後來成為了吳越交戰的烽火戰場。三國時期形成了橫塘鎮,是蘇州城外的文化商業重鎮。

京杭大運河和胥江在橫塘鎮匯合後,向東通向蘇州胥門。

在隋朝以前,大運河是經上塘河進入蘇州。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運河時,從楓橋到橫塘開鑿了江楓運河,將大運河與胥江修通,此後,從橫塘到胥門段的胥江成了京杭大運河的主航道。

橫塘鎮在明代也是蘇州郊外的一個重要城廂,以大運河為界,分為東城廂和西城廂。兩個城廂各有一條沿運河南北向的主街道,還有東西向的次街道。東城廂主要是釀造業,如釀酒、釀醬油、釀醋,經過橫塘鎮的行人,老遠就能聞到酒香、醬香、醋香。西城廂有一些雜貨店、木材鋪、作坊,最大的作坊是造船坊,在普福橋北面沿河就有4個造船作坊。由於蘇州工商業發達,水路運輸需要大量的船,因此橫塘的幾個造船作坊的業務量沒斷過。

兩個城廂的東西向街道,有跨江楓運河的普福橋(後世稱為亭子橋)連線。

普福橋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頂建有亭子,亭子四角均有石柱支撐,四周磚砌,普福橋成了風雨廊橋。亭角翹首,四角掛有古銅鐘,敲擊銅鐘時聲音十分清亮,能傳幾里遠。普福橋引橋的四麓各有一口井,井上又各設一小亭,供行人飢渴時喝水歇腳。有風水先生講:四井乃四口字,建亭橋上如工字,合之乃“器”字形也。

普福橋的東北面是跨越胥江的彩雲橋。

彩雲橋也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橋的北堍是宋元時期的驛站,曾是供路過的官員、情報傳送官休息、食宿、換馬之場所。

進入明代後,把驛站改到了盤門外的水陸城門外。

橫塘和木瀆一樣風景優美,宋代大詩人范成大的七言絕句《橫塘》就這樣形容橫塘: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站在普福橋上,劉雲龍就看到自己的村莊水車浜了,尤其是那高2丈,在不斷轉動的水車,特別醒目。

水車浜是一個有60戶人家的大村莊。

明代,蘇南地區的村莊與北方的村莊不同。

在北方,由於常年戰亂、盜匪橫行,村民為了能自保,往往幾十戶、幾百戶人家集中在一起,以對付盜匪、流寇,所以往往一個小村莊就有幾十戶人家。

蘇南地區在朱元璋立國後,為了懲戒蘇州人,把大批蘇州人移民到了淮安府。在後世的鹽城,有很多人還經常回蘇州尋根。儘管經250多年的人口繁洐,但有的村才5-6戶,稍大一些的村莊有十幾戶,50-60戶的村莊已算大村落了,不過村與村之間都相隔不遠,相距2裡算遠的了。

水車浜距蘇州盤門2裡多一點,距胥江不到1裡。

水車浜有一個高達2丈的水車,需要2頭牛才能拖得動,是以前村裡一個地主造的,現在這個水車供全村和鄰村的人灌溉農田所用,因此稱為水車浜。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