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買了幾百斤玉米與弟弟開始製備用於經線漿洗的澱粉。
用以前的織機織布時,都是手工織布,速度慢,經線不用漿洗。織布廠使用的新式織機速度快,經線在織造時要受到棕、筘的反覆摩擦,如對經線不漿洗的話,經線表面有很多細小的棉絨,這些棉絨會增加摩擦力,導致棉紗起毛後纖維與紗分離,出現經線斷頭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必須對經線進行漿洗。
劉雲龍看過好幾部穿越到古代的小說,也如他一樣造出了織布機,可沒解決經線的漿洗就使用了新式織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織布的。
經線的漿洗要使用澱粉。
澱粉是所有農作物果實中含有的天然物質,它以澱粉粒的形式貯藏於植物的根、莖及種子等的薄壁細胞質中。中國古代就有了從這些植物中提取澱粉的技術,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有澱粉的製作技術。古人制取了澱粉後,應用於很多地方,如廚師燒菜時用的勾芡就是一種澱粉,釀酒用的酒麴、食用的粉絲、化妝用的“粉英”也是用澱粉做的,但在明代還沒有澱粉漿洗技術。
古代製作澱粉也比較簡單,比如將大米洗淨後,浸泡在水中。通常要浸泡20天,夏天炎熱時只需浸泡10天左右,冬天氣溫較低,需要浸泡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浸泡期間不能換水。大米浸泡這麼長時間後,就發酵了,發出臭味,越臭越好。將發酵的大米撈出,洗淨,置於石舂中,用石杵將大米搗碎成粉狀,當然也可以用石磨將大米碾成米粉。將米粉浸入水中,然後用絹布過濾,把過濾液裝在容器裡面,靜置一天,然後把上層的清水撇掉,餘下的米粉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即成澱粉。如用於人臉的化妝,製成的澱粉還得過篩,否則做出的“粉英”可能粒子過大,影響美觀。這種製作澱粉的方法稱為“發酵法”。
進入明代後,因種植有玉米、紅薯,就很少再使用寶貴的大米來做澱粉了,而是改用玉米、紅薯,但這種製作方法最大的缺點是耗時太長,劉雲龍可不準備使用發酵法,而是使用“鹼法”。
後世的澱粉製作有“酸法”、“鹼法”之分。“酸法”是把玉米、紅薯、木薯等用亞硫酸浸泡後再製備的,也即把玉米、紅薯、木薯等浸入水中後,再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硫。
現在劉雲龍沒有二氧化硫,他只能使用“鹼法”,即用石灰浸泡製作澱粉的原料。
在江南地區,玉米、紅薯與大米、麵粉相比,價格便宜多了,因此劉雲龍採購了玉米來製作澱粉。
把玉米在石灰水中浸泡半天后,將玉米搗碎,使玉米皮與玉米胚分離。去掉玉米皮後,再用磨盤把玉米磨細,用絲絹過濾,留在絲絹上的是一些粗渣,過濾液中是已磨成粉的玉米粉漿。待沉澱後,把玉米放入水槽中,用水流慢慢沖洗,洗掉玉米中的蛋白質,餘下的就是玉米澱粉了。
因這個澱粉目前只用於工業,因此不需要提純。今後製作藥品、食用澱粉時,就需要提純了。
劉雲龍做了示範後,劉雲豹與肥皂鋪的工人開始製備玉米澱粉。
時間剛剛進入十二月,村長就給各家各戶發了通知,該繳納賦稅了。
明代收取的賦稅,主要有田賦、鐵課、鹽課、茶課、丁賦、礦稅等。
田賦分夏科、秋科,夏收後向官府繳納麥子稱為夏科,秋收後向官府繳納稻穀稱為秋科。如農戶在夏收後把一年的田賦都交清了,秋科就不用再繳納田賦。如農戶在夏收時沒繳納田賦,在秋收後需一次性把當年的田賦交清。
明代的重量計量單位通常有斤、兩、錢。1斤等於16兩,1兩等於16錢。根據蘇州博物館館藏的明代砝碼,明代的1斤為後世的594克,即1兩等於37.125克,1錢等於2.32克。
在後世,1斤等於500克,1兩等於50克。金衡制的1兩等於31.25克,與國外的1盎司等於31.1克相近。
明代糧食的計量單位有石、鬥、升、合、勺,1石等於10鬥,1鬥等於10升(明代升),1升等於10合,1合等於10勺。勺以下還有抄、作、厘,都是10進位制。
嚴格的說,中國古代的度量衡“石”並不是重量單位,是容積單位。根據蘇州博物館館藏的明代鬥、升,明代1斗的容積是0.007675立方米,裝滿1鬥水的重量7.675公斤,因此明代1石容積為0.07675立方米,即裝滿1石水的重量為76.75公斤。同理,裝滿1升水的重量為0.7675公斤,裝滿1合的水重0.07675公斤,裝滿1勺的水重0.007675公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