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雄寶殿,門前的燭臺上香火正旺,還有一些人雙手合十,嘴裡呢喃著“阿彌陀佛”。一些人跪拜在地,許著願。
大家轉過寶殿,來到幾十米遠的望蘇臺。這裡也擁著好多人,裡邊的人似乎又在爭論著什麼。
又一個小太監擠了過來,告訴潘公公,裡面有二派人,一派以冒闢疆、侯方域為主,另一派以陳子龍、宋徵壁為首,他們在爭論朝廷的稅賦。
冒襄,字闢疆,南直隸如皋人,已5次參加鄉試,都落第。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崇禎十一年參加鄉試落第後,一直居住在南京。
陳子龍,字臥子,松江府人,是復社雲間詞派的盟主,崇禎十年中進士,正在紹興府任司理。陳子龍還是徐光啟的弟子,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就是經陳子龍修訂後才出版的。
宋徵壁,子尚木,松江府人,是雲間詞派的重要骨幹。
劉雲龍看到又擠出個小太監後,心想不知道今天潘公公派了多少個小太監混在人群裡偵聽政情。
黃希憲聽後心想,復社的四大公子今天都來了。他於是說道:“我們不妨聽聽。”
於是幾個人站在外面聽裡面的人互相爭論。
只聽裡面的人說道:“臥子兄,我朝以農為本,稅賦當以田賦為主。你主張減免田賦,請問朝廷支度當以何為用?”
一個人說道:“侯公子,當今田賦之重,農戶已不堪承受,致流民四起,僵而不死,死而復活,已成燎原之火。以我之見,當減免田賦,安撫流民。增加商稅,朝廷用度可以為繼。”
另一人說道:“增加商稅,那是閹黨之論。今皇上聖明,剷除閹黨,你又為何要重揀舊論?”
又一個人說道:“冒公子,此一時彼一時,現今商業發展如火如荼,海上貿易也日益興盛,朝廷應適應時勢,改弦易轍,增加商稅,以減田戶之負。”
黃希憲聽後,問劉雲龍:“你對朝廷的賦稅是怎麼看的?”
劉雲龍說道:“當改革稅率,增加商稅,開徵關稅。”
陳洪謐問道:“你不怕多繳稅嗎?”
劉雲龍說道:“我朝收取的田賦確有瑕疵。第一,蘇松兩府除外,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民田三升五合五勺,即無論田畝產量,均按此收取田賦,顯然不公;第二,洪武年間繳納田賦的田畝數量和現今繳納田賦的田畝數量,已相差幾千萬畝,這個現象正常嗎?第三,萬曆年後,工商業發展已有重大變化,如蘇州府,工商業已佔半壁江山,為何不能適應形勢,適當減免田賦,增加商稅呢?第四,我國與弗朗機人、荷蘭人、倭國人的海上貿易欣欣向榮,貿易額已達數十億兩,為啥不收取關稅而便宜了鄭芝龍呢?”
“說得好。”話畢,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向陳洪謐作了一個揖說道:“見過知府大人”。
陳洪謐在蘇州任知府7年,這些復社成員每年都要來虎丘聚會,有些人認識知府大人,卻不認識撫臺大人。
那人走到劉雲龍前,自我介紹道:“我叫陳子龍,請問,你貴姓?”
劉雲龍說道:“免貴,姓劉叫雲龍。”
陳子龍說道:“劉公子,你真是我的知音呀。”他指著從人群中走出後也在和陳洪謐打招呼的侯方域、冒闢疆說道:“他們反對我的提議,說我那是閹黨之論。你剛剛說的,和我說到一起去了。”
劉雲龍說道:“只要有利於國家中興,爭論總是可以的吧,何苦要妄加非議。”
侯方域聽後說道:“劉公子,我們也不是妄加非議,當年魏忠賢確實主張增加商稅的。認識一下,我姓侯,叫方域。”他指著黃希憲等人問道:“這幾位是劉公子的朋友嗎?”
邊上的陳洪謐就把黃希憲、潘公公介紹了一下。
陳子龍、宋徵壁、侯方域、冒襄等人忙向黃希憲作揖道:“見過撫臺大人、見過公公。”
黃希憲說道:“你們此等為國獻計獻策,我朝當有振興之時。”說著,看了看潘公公,說道:“只是妄說人家是閹黨之論,這可不好。”
潘公公明白黃希憲的意思,不要把他們爭論朝廷賦稅的事情當做閹黨言論來密報京城,於是說道:“大家有事說事,不要給別人亂扣帽子。”
幾個人在山上轉了一陣子後,黃希憲說道:“時間差不多了,我們該回去了。”
下山後,劉雲龍兄妹4人坐著馬車回家了。
路上,劉雲龍也沒想明白,今天撫臺大人怎麼會一直讓他陪著。
其實,黃希憲、陳洪謐都知道,皇宮的1萬匹綢緞,按潘公公的秉性,劉雲龍定吃虧不少。而潘公公自己得了幾千兩銀子,自然也在另一方面給予劉雲龍補償,就是儘可能讓劉雲龍接近巡撫、知府,商人背後有官府撐腰,今後做事會方便不少。
次日,劉雲龍剛想出門,薄鈺帶著一個60多歲的人來找他了。
薄鈺介紹道:“這位是以前一直給我看病的葛郎中的父親葛林,他聽說我病情好轉後,讓我帶他來見你。”
葛林是葛洪的第四十二代傳人,為吳門醫派葛氏家族掌門人。葛氏家族擅長治療肺癆、內科雜症,被譽為“吳中世醫第一家”。
劉雲龍忙向葛林作揖,說道:“葛老前輩親臨我家,晚輩失禮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