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肯定是把玉米皮先榨油,再把油餅做飼料哇。蛋白水呢?”
“你把蛋白水沉澱後,與粗渣混合,也是飼料呀。”
汪洪亮想了一下,說道:“這下沒浪費的了。”
劉雲龍來到玻璃坊,開始指導工人們製作熱水瓶。
製作熱水瓶膽的玻璃中加入了微量氧化鋅、硼砂,以增加玻璃的熱穩定性和機械強度。
工人將玻璃液澆築進內瓶膽、外瓶膽的模子中,再將內瓶的上口割開,外瓶上口、下底割開,然後將內瓶套入外瓶。待內瓶套入外瓶後,塞入石棉磚塊,以固定內、外瓶,再將瓶口用玻璃液熔接,外瓶上割開部位也用玻璃液熔接封閉、收圓。外瓶底側面留有一個孔口,用一根細鐵管插入孔口,再用一根更細的、端頭帶有蘸過桐油封頭的竹管將銀液、還原液注入內外瓶的空腔內,瓶膽夾層中銀鏡反應完成後,塞住竹管的口子,抽動竹管,把空腔內的空氣抽掉,然後隨同細鐵管從孔內拔出,在即將拔出時,迅速用玻璃液將孔口封閉。一隻熱水瓶膽就做好了。
做好玻璃瓶膽後,工人將熱水瓶單裝入竹製外殼中。
由於還沒有後世那種極細的針頭及針筒,因此這種熱水瓶底部的抽真空的部位做得較粗大。
周泉問道:“這個熱水瓶可以賣多少錢?”
劉雲龍說道:“這個熱水瓶是日常用品,我們要讓老百姓都用得起,因此不能很貴。你算一下成本,在交了稅賦後有一成利潤就可以了。”
“我們都不是竹篾匠,鋪子裡做這種水瓶的竹製外殼,太費勁了。”
“人家線坊、絲坊都能把生活放不出,你就不能把外殼這個活也放出去?”
“哎,這個法子好。”
後來,經成本測算,玻璃坊以每隻熱水瓶三錢五銀子的價格出售。
以前,家裡要泡茶時,由於沒有保溫措施,開水都是隨燒隨泡。大華公司推出熱水瓶後,社會需求量竟然超過了鏡子,很多零售商來排隊訂購熱水瓶。
劉雲龍從木瀆回城的第三天,黃東家親自把第一批貨送到了盤門肥皂鋪。
在工人們卸貨時,劉雲龍引著他沿著運河,介紹他的幾個工廠。南邊看得見水車的地方是他的織布廠,肥皂鋪河對過是他的玻璃廠、五金廠,棗市街那邊是他的鐵鋪,錢師傅也在那邊做他的木匠。七子山那邊是鋼鐵化工聯合公司,好像那天你也見過了。
聽得黃凌波連連點頭,心想這個劉大掌櫃可真是家大業大。他昨天已和鎮上的史嬸說過了,讓她來探探劉家的口氣。
黃凌波離開時問劉雲龍:“劉總,第二批貨啥時候給你送來?”
劉雲龍對他說道:“隨你,明天送來也行。”
汪洪亮拿著做的發酵粉,問劉雲龍,這個怎麼用?
劉雲龍讓他拿一點發酵粉,回家後讓他老婆蒸饅頭。
次日,汪洪亮就來告訴劉雲龍,他老婆用發酵粉蒸的饅頭,一點不比用酵母蒸的饅頭差,鬆鬆的,軟軟的,很好吃。
劉雲龍說道,以前我們外出時,比如在山裡勘探時,要吃饅頭的話還得帶著老酵,多不方便?有了這個發酵粉,隨時隨地都可以蒸饅頭了。你把做的發酵粉給貝喜魯他們幾個送去,讓他們把發酵粉帶回家,叫他們的老婆蒸饅頭來賣,不就賺錢了嗎。
汪洪亮問到,你做的發酵粉不賣錢啦?
劉雲龍說道,現在酒石酸氫鉀數量少,還不能大量生產,讓大家先試用,也算是做廣告,將來大規模生產時,就有銷路了。再說,你做的澱粉、玉米油不還是可以賣錢的嗎?
汪洪亮忙問道,現在我和你伯父、叔父都來不及生產做澱粉了,要不要擴大規模?
劉雲龍就說澱粉製作的技術含量不高,暫時不擴大規模了。
汪洪亮問道,紅薯能不能做澱粉?
劉雲龍說道,紅薯也可以做澱粉。把紅薯洗淨、削皮、切塊、搗碎、磨粉,再加入石灰讓澱粉沉澱下來,過濾後用水洗滌,再加入稀鹽酸中和,靜置沉澱後,撇掉水份,曬乾,就是紅薯澱粉。
在後世,民間用紅薯製作食用的澱粉時,是不加石灰,也不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來中和的,只是浪費太多,澱粉的提取率只有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