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離開木瀆來到七子山,找到潘益飛,讓他生產鉛筆。
中國古代使用的寫字筆都是毛筆,自劉雲龍使用鵝毛筆後,大華公司的管理人員也開始使用鵝毛筆。
其實,鉛筆已經在英國誕生了。
1564年,英國人在凱西可村發現了純度較高的石墨礦,村民們隨意拿起一塊石墨,發現手指被染黑,於是村民們用這種石頭用來標記自己家養殖的羊。後來為了汙染手,就用布包著石墨用來書寫。再後來,凱西可村的工匠把石墨切成細條,放入刻有凹槽的方木杆中,做成了筆。英國人以為這種礦石是鉛礦,就把這種筆稱為“鉛筆”。由於牧業、航海、建築、繪畫等的需要,英國人生產的鉛筆大受歡迎,英國凱西可村生產的鉛筆壟斷了歐洲,賺取了大量利潤。至今英國凱西可村還有“鉛筆博物館”。
進入十七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境內也發現了石墨礦,但德國發現的石墨礦純度沒有英國的高,做出來的鉛筆質量遠不如英國。德國的工匠們正在想辦法改進他們的鉛筆製作工藝。歷史上,1662年在德國誕生了第一家鉛筆廠,生產的鉛筆是把石墨磨成粉末,加入硫磺、銻製成鉛筆筆芯。這樣的德國筆芯著色淡,儘管書寫效果遠遠比不上凱西克純石墨製成的鉛筆,但也不愁銷量。現代意義的第一家鉛筆廠是於1861年在美國誕生的,美國人埃德哈博·輝柏在曼哈頓建立了第一家鉛筆工廠,這就是後來鉛筆巨頭公司之一——輝柏鉛筆廠,製作工藝就是把石墨與黏土燒結成筆芯。
潘益飛見劉雲龍讓他生產鉛筆,就問道:“鉛筆?用鉛做筆嗎?”
劉雲龍就把英國生產鉛筆的歷史告訴了潘益飛,並讓他把石墨作為著色劑、黏土為粘結劑,再加入輔料炭黑、輝銻礦、飴糖、鈦青、鈦白、鋅白等顏料來製作鉛筆。
潘益飛問道:“做鉛筆要用這麼多原料?”
劉雲龍告訴他道:“炭黑增加鉛筆的黑度,輝銻礦是提高鉛筆的強度、新增鈦青、鈦白、鋅白是為了改變鉛筆的顏色,飴糖是增加鉛筆的塑性。”
“把它們熔化後做成毛筆樣的長條嗎?”
“你把這些混合物攪拌在一起後,切成細條,放入熔爐燒結。燒結完成後,把鉛筆芯浸入牛油或羊油中,以改善鉛筆的物理效能。最好把鉛筆芯放到一根刻有凹槽的木杆中,再把另一半刻有凹槽的木杆用膠水粘起來,鉛筆就做成了。”
“把鉛筆芯一根一根放入木杆的凹槽內,太麻煩了。”
劉雲龍指了指他廠裡的機器,說道:“一根一根地做鉛筆,當然麻煩。我們能造出你鋼鐵廠用的裝置,難道還做不出造鉛筆的機器?”
潘益飛撓了撓頭,說道:“也是。我來讓鐵鋪和我一起動腦筋,做出造鉛筆的機器來。”
劉雲龍對潘益飛說道:“記住,鉛筆中黏土含量越高,做出來的鉛筆越硬。顏色越淺;石墨含量越高,做出來的鉛筆越軟,但顏色越深。你可以做出多種用途的鉛筆。”
潘益飛說道:“我記住了。”
後世很多介紹鉛筆製作技術的文章都認為鉛筆只需要石墨和黏土,那是德國人最早的技術,後來經不斷改進,鉛筆用料已有很大的變化。
不過現在還沒有橡皮,要塗改的話只能用麵包屑、飯粒來消除鉛筆痕跡。
劉雲龍又來到肥皂鋪,讓汪洪亮做發酵粉。
汪洪亮說道:“我們和麵時,不都是用酵母發酵的嗎?”
劉雲龍說道:“你那種是利用微生物來發酵的,我這種是利用化學來發酵的。”
汪洪亮問道:“那怎麼做發酵粉?”
劉雲龍說道:“你用碳酸鈣、明礬、澱粉和從葡萄酒裡提取的酒石酸氫鉀按比例混合,就做成發酵粉了。放點糖,發酵粉就帶一點甜度;放點香精,發酵粉就帶香味。”
汪洪亮想起用玉米制作的澱粉,問道:“我們做的澱粉浪費太多了,那些蛋白水能利用嗎?”
“澱粉不是讓我伯父他們做了嗎?”
“現在澱粉的需求量太大了,你伯父來不及做,我這裡只好又做澱粉了哇。”
“你把玉米皮、蛋白水都扔掉了?”
“玉米皮用作飼料了,可不知道蛋白水能派什麼用處。”
“玉米皮可以榨油呀,榨油後的油餅還可以做飼料。”
“玉米皮也能榨油?”
“玉米皮能榨油的,不信你試試。”
“那玉米油可以吃嗎?”
劉雲龍笑著說道:“玉米又不是棉花籽,它可以吃,用玉米皮榨出來的玉米油當然也能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