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隊伍剛離開唐州軍不過百餘步,就見後方一支騎兵疾馳而來,如同一道黑色閃電,竟直接截斷了他們的退路。
徒丹武宿心頭一沉,暗道不妙——自己這分明是掉進了對方預設的陷阱。眼下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迅速撤退,避開這支騎兵的鋒芒,可對方來勢洶洶,想全身而退絕非易事;要麼索性殺過去,堂堂正正較量一番,看究竟誰能笑到最後。
“隨我殺!”徒丹武宿當機立斷。論騎兵衝鋒,他從未怕過誰,更何況對面不過是大乾臨時拼湊的“樣子貨”。
在他看來,整個大乾都沒有一支像樣的騎兵,自己麾下的振武軍精銳,絕對能戰而勝之。
戰馬速度剛提起來,雙方距離已不足一里地,徒丹武宿心中卻猛然一咯噔——兩側竟又有騎兵殺了出來,顯然是要將他這支騎兵徹底截成幾段。
正面迎戰的,是武安君親自率領的兩千騎兵;兩側殺出的,分別是凌川與烏爾姆統領的一千騎兵,以及凌嶽與漢達索率領的另一千騎兵。
大乾南遷之後,南北雙方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對決,這還是頭一次。唐州軍騎兵四千餘人,對陣振武軍三千騎兵。
若是在平時,唐州軍毫無勝算。但如今的振武軍已是強弩之末——先前的衝鋒消耗了戰馬大半力氣,又在唐州軍步兵陣中吃了虧,士氣遠不如戰意高昂的唐州軍,已然處於絕對下風。
其實,若武安君選擇堅守城池,徒丹武宿在得知克淮軍被殲滅後,必然會退回開封府,這一戰本可避免。但楊成和的建議讓武安君動了心——趁此良機,打破北元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大乾與北元的爭鬥中,從未在騎兵對戰中贏過。若是武安君能打破這一僵局,對日後的騎兵作戰將有不可估量的好處。他一直在積蓄騎兵力量,卻從未經歷過大規模對戰,未經實戰檢驗的隊伍,終究是靠不住的。
徒丹武宿清楚,對面早已布好了天羅地網。如今三面是騎兵,後方是步兵陣地,唯一的破局之法,便是擊潰正面這支騎兵。
他能感受到胯下戰馬的躁動,手中長槍直指敵軍為首之人——擒賊先擒王!
兩匹戰馬交錯的瞬間,徒丹武宿傾盡全身力氣,長槍如毒蛇出洞,猛地朝武安君扎去。
讓他詫異的是,自己這全力一擊,竟被對方輕飄飄一槍磕飛,一股巨力順著槍桿傳來,震得他險些握不住兵器。
原來,武安君攻下臨潁城後,在頂級武技中抽到了一套裂空槍法,力道之強,遠超先前的疾風槍法。
徒丹武宿絲毫不敢停留,帶著麾下繼續往前衝殺。武安君那一槍,徹底粉碎了他“擒賊先擒王”的念頭。
剛摸出短銃的衛驍不禁嘆息——徒丹武宿溜得太快,根本沒給她開槍的機會。
兩支騎兵轟然交鋒,互相化作銳利的刀鋒,試圖撕裂對方的陣型。
左右兩側的唐州軍騎兵迅速將振武軍截成數段,隨即團團圍住,憑藉兵力優勢,讓對方難以突圍。
徒丹武宿帶著麾下精銳浴血奮戰,好不容易從唐州軍騎兵中殺出來,回頭望去,卻只剩滿心不甘——足足三千騎兵,跟隨他殺出來的竟不足三百人。
“將軍,快撤!”親兵急聲呼喊。此刻唐州軍騎兵正忙著圍殲殘敵,無暇追擊,正是逃出生天的大好機會。
“隨我殺回去!”徒丹武宿望著被切割成數塊的麾下騎兵,怎忍心獨自離去?而且他已察覺,這支唐州軍騎兵戰力並非不可戰勝,只是士氣佔據了絕對上風。
他帶著騎兵在戰場上尋到一處縫隙,迅速殺進去,救出被困的部下,試圖重整旗鼓,再與敵軍一較高下。
武安君很快識破他的意圖,當即令其他人繼續圍殺被困騎兵,自己親率一千騎兵朝徒丹武宿衝殺過去。
徒丹武宿是頂尖的騎兵將領,對戰機的把握已臻化境,手下又都是精銳。唯有死死盯住他,才能防止其反撲。
徒丹武宿幾次想殺回馬槍,都被武安君死死纏住。只要他敢殺入陣中,武安君便立刻收緊包圍圈,勢要將其一鍋端。
“撤!”徒丹武宿數次嘗試皆無功而返,更讓他絕望的是,唐州軍的步兵陣型已開始逼近。一旦對方騎兵騰出手來,自己這點人馬怕是插翅難飛。
來時浩浩蕩蕩的三千精騎,此刻跟在他身邊的已不足六百騎。
“停!”武安君豎起手掌,示意麾下不必追擊。眼下,徹底吃掉被圍的振武軍騎兵才是正事。
……
今日的大乾朝堂,籠罩在一種詭異的氣氛中。中路軍一路高歌猛進,卻在長社城下受阻——襄陽軍及興化軍五萬兵馬,始終未能攻下城池,反倒讓北元援兵混入城中。
除非朝廷繼續增兵,在長社與北元死磕,否則拿下此城的希望已然渺茫。
恰在此時,北元派來一支使團,以平陽王完顏卜悅為首,意圖與大乾議和。
此前的大乾朝堂,早已是主戰派的天下。就連曾經的議和派崔思退,都轉而擁護北伐,更別提謝必安這樣的鐵桿主戰派了。
可今日北元使團入城時,皇帝趙牧竟派右相崔思退與禮部尚書蔡正陽親自到城外迎接。這一舉動,透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滿朝文武都清楚,如今的議和派以蔡正陽為主。此人不僅沒失勢,反倒被委以迎接使團的重任,其中深意耐人尋味。
皇宮御書房內,趙牧正沉思著。面前坐著三人:御史中丞兼參知政事魏師遜,昭慶軍節度使、知樞密院事隆大元,淮西總管、開府儀同三司曾硯。
這三人都是太子時期的心腹,如今藉著“從龍之功”,已成朝中舉足輕重的大佬。
平日裡,他們向來不動聲色,既非主戰派,也非議和派,而是妥妥的“從龍派”——皇帝說什麼便是什麼,與其他官員始終保持著距離。
如今趙牧深夜將三人召來,顯然有大事商議。
燭火搖曳中,趙牧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緩緩開口:“你們說,朕若是此時與北元議和,如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