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船有什麼好的嘛?!
一路看去,薛帕德覺得無論是空天載具,還是被允許釋放出來的艦船目錄都是十分垃圾的存在。
噢,不是說他們完全不行,但是某方面來說,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但他們似乎就是不願意去做一樣!
機械教能發售出來的空天載具玩意無外乎一種名叫阿維魯斯的小型運輸飛船。這種能裝15噸重量的戰場軍馬就是一個長寬八米多,高三米多的方磚,被兩臺巨型火箭引擎給抬起來了。
這玩意與現在最流行的,有著“戰鬥蟑螂”之稱科迪亞克型穿梭機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好的價效比優勢。
至少薛帕德更傾向於自己使用科迪亞克更好。
另外,機械教放出來的艦船也是一些沒有良好裝甲的運輸艦、掠奪艦、驅逐艦和護航艦。
這些船都是有速度但快不過星聯最快的船,擁有巨大的載貨量卻沒有良好的機動性——雖然比起那些帝國艦隊的大船好一些,但還是比不上星聯艦隊的小船!
而且裝甲厚重,火力強盛又有什麼用?機動性不夠,這意味著別人拖風箏的時候可以一邊用火力騷擾,一邊將其引誘到地理險境藉著地利一網打盡。
帝國艦船的設計,不就是船設計得長一點,炮口設計得多一點,裝甲設計得厚一點,護盾強一點——而且還是風帆戰艦式的火力佈置,連主軸炮都沒有,有什麼科技含量呢?!
對了,就是那個護盾——除了護盾以外一無是處!
但短暫地心理發洩過後,薛帕德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被主觀意志上對帝國的厭惡遮蔽了帝國優勢的客觀事實。
因為星聯的船技術再怎麼自認為好,也逃不開兩個事實。
一個大角星事件,讓一整個艦隊被帝國的一艘鉅艦給擊潰了。
而加入神堡後,一個《法瑞克森條約》不僅限制了人類在進入神堡後擁有的艦船數量,同時還規定特定艦船尺寸最好不要太長。
對,說的就是每一個艦隊的主力無畏艦,也因此星聯想到繞過這個條約的方法,就是在每一個艦隊裡增設一艘不具備主力艦功能,但擁有同樣尺寸的航母。
就跟二戰時期開始逐步壯大的海上航母一樣,星聯的現階段的戰術也是根據航母和無畏艦雙主艦作為核心引伸出戰術的。
不過……太空時代的航母跟海上航母而言,雖然艦載機能決勝萬里之外,但是這個“萬里”依舊是炮艦殺傷範圍內。
戰場上艦載機真正能拉開架勢形成威懾力的距離在最起碼十萬公里之外,但艦載機不是說一進入敵人的火力範圍就能大殺四方。
雖然搭載的鐳射炮可以無視動能護盾,直接穿到艦船的裝甲層,但想要這點功率的鐳射炮能對裝甲層造成傷害,至少得距離敵艦非常近——而那就意味著艦載機也有被敵艦點防禦系統擊毀的機率,而且還不小。
這就是航母這個玩意現在無法繼續地發展併產生出取代無畏艦的潛力——因為在這個絕對超視距的時代,炮艦再怎麼打不準,都比航母拿螞蟻耗死大象的效率高,當然這種潛力還在繼續提升。
不過,帝國的艦船此刻卻有一個難以想象的優勢。
就是人類帝國是永遠也不可能加入神堡的,而帝國的船也絲毫沒必要遵循《法瑞克森條約》去限制自己艦船的形制和數量。
於是,星聯就可以毫無爭議地僱傭或者購買帝國的船隻形成“中立艦隊”,這樣也就無形中提升了星聯的海軍力量。
當然,這樣的副作用也不是沒有——首先,無畏艦限制條約就這樣人浮於事了。突銳人是絕對不會容忍自己的艦船力量不如其他人的,他們一定會擴充艦船編制,並且提升艦船尺寸。
而受到突銳人軍事力量平衡打破的影響,無論阿莎麗人、塞拉睿人都會被動地擴充艦船數量和形制。
於是,曾經和平的銀河系局勢就這樣無情地打破了。
而薛帕德真的不喜歡這樣……但現在帝國已經存在於這裡了,他們的一貫政策就是這樣極端排外。
在沒有找到任何嘗試改變帝國思想的有效方法前,帝國就是銀河系局勢的最大變數。
是的,薛帕德認為改變此等危局的辦法,就是打贏一場漫長的“認知戰”,發起卓有成效的‘意識形態滲透’,從內部瓦解其僵化而排外的意識形態。
但這需要時間——漫長的時間,可能需要數代人的時間,還要祈禱這期間沒有巨大的外部矛盾。
還需要從長計議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