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伯支輕聲道:“那……陛下若是敗了呢?”
姚平猛然轉頭,瞪著狄伯支咬牙道:“那我們便是死路一條。”
……
蒙坑,位於汾河以東,喬山以西的一條平疇溝壑之地。蓋因河川洪流衝擊而成。東西寬兩裡,南北長數十里。
從關中之地北上,要透過三百里的平疇谷地入雁門關的話,此處便是入口,也是必經之地。因為東西都有群山河流阻斷,對於大規模行軍而言,必經於此。
拓跋珪的大軍從柴壁出發,只用一天時間變抵達蒙坑這片溝壑要地。拓跋珪下令兵馬於溝壑之中紮營休息,以逸待勞。紮營的地點選擇在了距離南入口二十餘里的地方。這麼做自然是拓跋珪故意為之。他不希望堵住入口之地,而讓對方援軍無法進入蒙坑。他需要的是對方進入這片平疇之地,深入其中,然後發起攻擊。這樣可以最大化的發揮自己騎兵的衝鋒殺傷力,給予對方重創。
嚇跑對手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殲滅他們。
蒙坑以南四十里外,姚興率領的七萬大軍正在連夜北上。不久前,柴壁突圍出來的騎兵已經稟報了姚平大軍被圍困在柴壁的訊息。姚興得知之後,心急火燎,命令大軍連夜趕路北上援救。
之前行軍慢吞吞的,現在卻要急行軍救援,姚興心中後悔之極,也焦慮之極。
夜半時分,兵馬抵達蒙坑入口。前方斥候傳來訊息,發現了敵軍的蹤跡,就在溝壑二十里外。因為天黑,無法探知對方的具體人數,只知道敵軍軍營篝火萬千,星星點點綿延不絕。估算一下,人數起碼數萬。
姚興當即命令停止前進,命兵馬原地休整,在蒙坑入口做好警戒防備。同時召集眾人商議對策。
建忠將軍王多進言道:“陛下,魏軍據蒙坑之地,以逸待勞。我大軍不宜深入。蒙坑之地地勢平坦,利於敵騎兵衝鋒。魏軍的企圖正是等我們進入蒙坑然後發起進攻,我們不能上當。”
積弩將軍姚良國卻道:“陛下,我不同意王多之言。我大軍前來正是要接應柴壁兵馬,敵軍意圖乃是阻止我們,我們若不入蒙坑,焉能達到目的?這一戰無可避免。”
立節將軍雷星附和道:“姚將軍所言極是。若我大軍逡巡不進,如何救援柴壁兵馬?況我大軍七萬,何懼於敵?”
河東太守姚緒、騎兵統領姚詳都附和道:“未戰而怯,焉有是理。魏軍兵馬不過數萬,我騎兵相當,兵力優之。攻入蒙坑破之,方可北上救援。陛下勿憂,此戰必勝。”
姚興見眾人信心滿滿,基本上都贊成進攻,心中也安定了下來。當下商議決定,由姚詳率兩萬五千名騎兵明日突進,姚緒、姚良國、雷星等人率三萬步兵隨後跟進,作為後盾和援軍。
天明之後,斥候探知對方大致兵馬數量,得知數量不超過三萬人。這讓姚秦兵馬上下信心倍增。兵力碾壓,騎兵數量也不遜於對手,此戰佔據優勢,有何可懼。
晌午時分,姚詳率領的兩萬五千名騎兵進入了蒙坑之中。他們沿著兩裡寬的溝壑平疇之地往北進攻,在進入十五里之後,他們看到了前方密密麻麻列陣而立的魏國騎兵。他們已經列陣等候多時了。
雙方沒有過多的前戲,戰鬥很快打響。雙方騎兵相隔裡許開始衝鋒,號角長鳴,喊殺震天,數以萬計的騎兵隊伍宛如洪流相向衝鋒,場面驚天動地,令人咂舌。
雙方採取的衝鋒策略基本相同,騎兵分為三個梯隊連續衝鋒。目的便是透過波次衝鋒來沖垮對方的陣型,獲得戰場優勢。
第一波兩萬騎兵在短暫的弓弩互射之後便轟然撞擊在了一起。雙方騎兵對撞的那一剎那,交接面彷彿騰起一片血色的浪花。各種因為慣性和被砍殺掉落的兵士和殘肢在空中拋飛,散落滿地的殘骸和血肉。刀槍入肉,摩擦著甲冑的聲音令人牙酸。鐵骨朵等鈍器敲擊在頭盔和甲冑上的聲音沉悶而短促,骨頭斷裂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
雙方陣型在那一剎那發生了短暫的停滯,像是一堵牆撞上了另一堵牆,擠壓在一起。但很快,兩堵牆便各自崩塌,而血腥的殺戮也從此刻開始。
陣型交錯,無數的騎兵衝入對方陣型之中。小股騎兵形成一個個犬牙交錯的突破點,他們的身後和身側是一條條血跡斑斑的殺出來的血路。
此時此刻,是真正考驗騎兵戰術和作戰技能的時刻。騎兵之間的協同作戰,馬上作戰的技巧,戰馬的能力,作戰的意志力都是取得優勢的關鍵。雙方在騎兵建設和作戰上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檢驗。
很顯然,在騎兵作戰上,無論是騎兵本身還是戰馬,還是作戰技能的嫻熟,騎術的水準。魏軍騎兵都當仁不讓。
姚秦的兵馬之中充斥著大量鮮卑匈奴羌人以及漢人。羌人本身並非騎戰高手,他們擅長山地作戰,作戰的手段也以貼身短平快的肉搏為優勢。羌人手持薄刃,欺進近身抹脖子扎胸口的手段曾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騎戰並非他們的優勢。其餘胡族兵馬雖善於騎戰,但他們從五胡亂華之時便入中原之地,逐漸融入了中原和南方的作戰體系之中,數代而下,已經退步了許多。
而拓跋珪的兵馬一支都是在草原大漠之上生活戰鬥,他們沒有丟掉他們在馬背上的嫻熟技能。彎刀長弓的魏軍依舊是騎兵中的佼佼者。在這種正面交戰之中,優劣一目瞭然。
血腥的戰鬥進行了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姚秦的騎兵陣型便開始鬆動。前陣兵馬死傷慘重,陣型也開始被壓縮後移。
姚詳連忙下令第二梯隊一萬騎兵壓上加入戰團。第二梯隊騎兵衝鋒而至,這才讓陣型穩住。但被迫先派出第二梯隊騎兵那已經是在大局上佔據下風。拓跋珪迅速做出響應,魏軍的第二梯隊騎兵也如風捲殘雲加入戰團。
戰場上一片混亂,方圓兩裡的戰場上全是騎兵在攻伐踐踏,每一刻都有無數的生命逝去。魏軍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上風,殺的姚秦兵馬死傷慘重。
在姚詳還在猶豫要不要將最後五千騎兵投入戰場之時,拓跋珪的第三梯隊騎兵卻已經發起了衝鋒。他們從戰場兩側切入,貼著姚秦騎兵的兩翼疾馳而過。長弓嗡然,箭落如雨,弓箭如飛蝗一般落在姚秦騎兵陣中,將戰場南側的姚秦騎兵覆蓋在內。
終於,姚詳知道這場戰鬥自己已經很難迴天了。騎兵的對抗完全佔據下風。對方居然尚有餘暇派騎兵側翼放箭射殺,這已經說明他們的兩萬戰場肉搏騎兵完全佔據了上風。而巨大的危險在於,對方側翼突進的兵馬一旦切入戰場後方,則可能讓戰場上的己方騎兵失去退路,而被全部包圍殲滅。
姚詳當機立斷,下達了撤兵的命令。這雖然會引發災難性的追殺,但是總比被全部包圍為好。
用五千騎兵擋住側翼之敵後,戰場上的姚秦騎兵撥轉馬頭開始後撤。魏軍騎兵展開了瘋狂的追殺,窮追不捨。直到追出十餘里的距離,對方數萬步兵以重弩強弓列陣狙擊,射翻了大量追的兇猛的魏軍騎兵之後。拓跋珪才下令停止追擊。因為己方追擊之後陣型已亂,對方步兵做好了防守的準備,一旦散亂陣型的騎兵被步兵纏上,對方騎兵掉頭猛攻,則可能會失去這場到手的勝利。
戰鬥進行到了午後未時末,雙方偃旗息鼓。秦軍步騎兵撤出蒙坑,而拓跋珪的騎兵也撤回二十里外的營地。
粗略估計,今日之戰秦軍損失騎兵六千餘,而魏軍死傷不過兩千。雙方的戰鬥力確實不在一個等級上。幸虧姚詳下令撤退及時,否則後果更加的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