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支萬人隊騎兵的加入,河灘上的戰鬥已經呈現一邊倒的態勢。一百多步寬的河灘上,數支騎兵穿梭踐踏,將河灘上的秦軍殺的潰不成軍。偏偏他們無處可逃,各個方向都是敵人,他們唯一能夠逃跑的方向便是滔滔河水。
許多秦軍不顧一切的衝到河水之中,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暫時拜託魏軍騎兵的屠戮。但也只是暫時而已。因為湍急的汾河毫不留情的席捲著他們,將他們捲入洪流之中,捲入水底。數千姚秦兵馬衝入河水之中,很快便化為浮屍,順河飄去。
狄伯支渾身是血,站在河灘之旁。他看著對岸姚興大軍撤走的情景,聽著隱約的鼓點之聲,心中絕望之極。他想要怒聲痛罵,但又明白對岸兵馬也是有心無力,根本無法增援。
可是,此刻擂鼓助威的場面,是多麼的諷刺可笑。
“放箭啊,向我們放箭。強弓,床子弩,射過來吧。我們不怕死。”狄伯支向著對岸大聲吼叫起來。
起碼這麼做能夠將魏軍騎兵射殺,而不是擂鼓。這是狄伯支真心的想法。可是,他知道,對岸的兵馬聽不到他的叫喊聲,而且,他們也沒打算這麼做。他們要撤走了,自己這些人要被放棄了。這是明智之舉,或許,一開始便該如此吧。
一隊騎兵朝著狄伯支衝了過來,馬上的魏軍將領手中握著長長的鐵骨朵,疙疙瘩瘩的鐵骨朵上沾染著大量的毛髮和血跡。那都是秦軍兵將的鮮血和毛髮。
狄伯支提起長刀,擺好了架勢。對方大笑著策馬衝過,鐵骨朵化為一道殘影,兜頭砸了下來。狄伯支長刀橫在頭頂格擋,噹啷一聲響,虎口撕裂,長刀落地。
下一刻,狄伯支的肩頭捱了重重的一下。鐵骨朵被長刀格擋歪斜了方向,本來是砸向他的頭頂的,現在砸在了他的肩膀上。劇痛襲來,狄伯支聽到了骨頭碎裂的聲音,他的身子也歪倒在地。
長時間的激戰,已經讓狄伯支精疲力竭。對抗騎兵,更是讓他一身的武技只能發揮出三成。他雖殺了十多名敵人,但此刻也是已經根本無力作戰了。
狄伯支倒在地上,後續數名魏國騎兵從馬背上飛撲下來,壓在他的身上。狄伯支翻滾著,用牙齒,用拳頭去對抗。一名魏國騎兵騎在他的脖子上,一拳砸在他的下巴上,狄伯支頭一歪,昏迷了過去。其餘兵士立刻用繩索將狄伯支捆成了粽子。
他們知道狄伯支是領軍的將領,所以就是衝著他來的。拓跋珪下了命令,要活捉狄伯支。倒不是因為他仁慈了,而是魏國還扣押著賀狄乾等使團成員,要抓幾個活口來交換。況且,擒賊先擒王,抓到狄伯支,對方最後的抗爭慾望便會被瓦解。
事實也正是如此。狄伯支被擒獲之後,在對岸轟鳴的戰鼓聲中,河灘上的姚秦兵馬開始紛紛投降。近萬餘兵馬紛紛拋下武器,跪地求饒。
姚興在對岸看的真切,將鼓槌拋入汾河之中,上馬便走。大軍跟隨他急速撤離。
河灘上的戰鬥結束之後,只剩下了唐小方率領的一萬人守著柴壁城池。這麼點兵馬,拓跋珪自然絲毫不懼攻城。
當晚,拓跋珪命人城下勸降。唐小方還心存僥倖,認為對方騎兵難以攻城,或可堅守。但當對方推出大量攻城器械之後,己方兵將又集體向唐小方表明沒有糧草,根本無法堅守的態度之後,唐小方明智的選擇了棄城投降。唐小方的條件便是,不要殺投降的兵馬,希望能夠保全兵將的性命。
然而,拓跋珪在進城之後,當著唐小方的面砍了一千多投降兵馬的腦袋。
“沒有人能威脅朕,左右朕的行動。本來朕可以不殺他們,但是你之意不降,見我大軍攻城器械才投降,那便是誠意不足。這是給你們的教訓。這些人的死,是你的過錯,不是朕的過錯。明白了麼?”拓跋珪厲聲喝道。
唐小方閉目嘆息,不發一言。
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乾壁、柴壁、蒙坑等一系列的戰鬥告一段落。這一系列的攻戰以魏軍的殲滅姚平的四萬兵馬而告終。全系列戰鬥,姚秦兵馬損失五萬餘,狄伯支唐小方等數十名將領被俘,姚平消失無蹤。
姚秦皇帝姚興率軍及時撤退,回到東岸蒙坑以南。在姚詳兩萬多騎兵的斷後護衛之下,一路南撤,回到蒲坂。隨後加固城牆挖深壕溝準備防守。而拓跋珪自然不肯就此罷休,柴壁之戰後士氣大振,南下攻入關中之心愈發熾熱,大軍在柴壁休整數日之後,隨即南下,挺進蒲坂,進行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北方兩國之間的征戰還僅僅是個開始。
八月底,在汾河下游之地。秦軍在一處河灣之中發現了姚平的屍體。姚平的屍體腫脹到已經難以識別,但他身上的身份金牌以及身體上的一些特徵證實了他的身份。
姚興得知,痛哭不已,命人收斂屍體,隆重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