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也想要增援,可忽然發現,刨除第一軍,再刨除華北方面,各大佔領區內被八路軍所牽制的野戰部隊。
其麾下兵力竟捉襟見肘,根本沒辦法抽調多少增援龍城。
其參謀長安達指出:“根據第一軍與八城軍分割槽的八路交鋒,所探查到的情報。
當初的八路軍第17支隊的整體實力似乎又有大幅度增長,其兵力規模恐怕比不久前的黃山戰鬥還要誇張。
即便是保守的估計,其兵力也大機率在第一軍剩餘兵力的兩倍,甚至到三倍。”
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司令官閣下,我們在針對八城軍分割槽的八路軍的戰鬥中。
恐怕沒辦法在兵力規模上取得明顯優勢。
若想徹底打破僵局化解和龍城的危機,靠人海戰術是絕對行不通的,我們只有發揮我軍的特長,以火力優勢和機動性優勢,集中突破,徹底打破八路針對龍城地區的攻勢。”
岡村點了點頭,他對此的看法和參謀長安達如出一轍容。
兩個老鬼子當即謀畫,最終決定:
從就近的冀地,石門地區,12軍戰鬥序列,抽調一部分精銳,外加上北平華北方面軍直屬的精銳部隊抽調一部,配備相當數量的汽車,裝甲車,坦克和騎兵,組成一支機械化快速反應縱隊。
透過正太路線和同蒲路,向龍城方向推進增援。
企圖集中機械化優勢和火力優勢,將八路軍包圍龍城地區的封鎖圈徹底撕開一個口子,打通與被困縣城之間的聯絡。
與此同時,西北地區的駐蒙軍抽調騎兵集團的騎兵部隊3000餘人,南下增援。
包括日軍的華中華南方面軍。
比如正在江城地區與國軍主力部隊對陣的日軍第11軍,以及正在花城地區與國軍主力作戰的日軍第21軍。
雖然其主力依舊留在前線陣地和國軍主力相持,不能隨意調離。
但兩軍分別抽調了快速反應部隊,透過便利的交通線迅速北上增援。
這兩路也各有1萬餘日軍精銳。
兵力雖然不多。
部隊組成卻極具火力優勢和機械化優勢,配屬了第11軍和第21軍的大量坦克,裝甲車,以及騎兵部隊和炮兵部隊。
按照岡村的計劃,是準備憑藉機械化優勢和火力優勢,徹底打破八城軍分割槽的八路軍部隊針對龍城地區展開的人海包圍戰術。
而在日軍先後三路快速反應部隊,火速向龍城增援的同時,還伴隨有日軍華北,甚至是華中,華南方面陸軍的空中火力部隊的掩護協同。
以配合這幾路機械化作戰部隊全面展開。
老實說。
日軍的機械化作戰優勢的確令人頭疼。
八城軍分割槽指揮部內。
在針對龍城地區的戰鬥展開之前,以陳建為主的幹部們,其實也早就考慮到了日軍的空中火力增援問題,以及快速反應部隊增援的難題。
面對日軍的機械化作戰優勢,空中火力優勢,八路軍的兵力優勢往往會大打折扣。
兵力再多,人海再廣,又怎麼擋得住日軍的鋼鐵洪流?
傳統步兵即便是具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也很難牽制、攔截日軍的機械化作戰部隊。
所以陳建在指揮部內提出的應對方案是:“那就針尖對麥芒,精銳碰精銳。
要對付日軍的機械化作戰部隊,快速反應部隊,最好的辦法就是咱們也組建一支同樣的隊伍。
鬼子的快速反應部隊由什麼組成?無非是一些運輸汽車,改裝汽車,坦克,裝甲車和騎兵。
而小鬼子有的這些,咱們一樣都有。
即便咱們不可能從整體上,組建出可以和日軍整個陸軍系統所擁有的快速反應部隊所抗衡的隊伍。
但是集中咱們整個八城軍分割槽的所有資源,打造一支反應部隊那還是可以的。”
其中,作為快速反應部隊的大殺器坦克。
整個八城軍分割槽目前的數量並不算少,其中主要是系統由主線任務所獎勵的坦克。
完成主線任務五黃山戰役,就獎勵了40輛坦克,包括10輛中型坦克,20輛輕型坦克,還有10輛超輕型坦克。
主線任務六,八城攻防戰結束之後,系統更是一口氣獎勵了整整60輛坦克,其中中型坦克40輛,輕型坦克20輛。
但實際上,系統所獎勵的坦克,中型坦克要遠比日軍常見的89式中型坦克的噸位更大,防護力更強,火力更強。
即便是輕型坦克,也基本上接近日軍的中型坦克。
超輕型坦克接近日軍的輕型坦克。
戰鬥力上明顯要比日式坦克優越的多。
這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就有整整100輛坦克。
而實際上,日軍的機械化程度,也只是相對於工業落後的同時期中國而言,具有明顯優勢。
本身的機械化程度並不算高。
特別是像坦克這樣的戰爭利器,日軍的陸軍系統擁有的並不算多。
鬼子的師團級作戰單位,即便是抗戰初期的甲種作戰師團,每個師團所配屬的也就只有一個坦克中隊,約有那麼六到八輛坦克。
至於成規模的戰車師團。
那是後來一直到42年左右,鬼子才正式開始組建。
在此之前,了不起是一些戰車中隊,戰車大隊,裝甲車隊之類。
相比之下,八城軍分割槽的這整整100輛坦克,若是拉出去在戰場上突然亮相,恐怕能把小鬼子給嚇懵了。
除此之外,八城軍分割槽還特別打造有自行火炮部隊,裝甲車部隊,以及騎兵部隊和改裝摩托化部隊,甚至是腳踏車部隊。
對應的反坦克武器更有極大的提升。
除了較為傳統的,具有一定破甲能力的戰防炮之外。
八城軍分割槽專屬的反坦克部隊,所配備的最牛的反坦克作戰武器,莫過於由17兵工廠特別生產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這玩意兒可是反坦克的神器。
賦予了單兵摧毀坦克和裝甲車輛的誇張力量。
17兵工廠既然要研製武器,甚至想在部隊的制式裝備水平上超越日軍。
這款反坦克神器自然不可能越過。
以火箭筒的威力,哪怕十七兵工廠所研製生產的,只是初代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