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抗戰也太真實了

第366章 應對

對付鬼子的那些基本上就如同脆皮般的中型坦克和輕型坦克,乃至超輕型坦克。

根本是綽綽有餘。

這也是陳建準備以精銳對精銳的底氣所在。

最終,整整100輛坦克,40輛裝甲車,20餘輛利用繳獲日軍的坦克和裝甲車的底盤所改裝的自行火炮,以及協同運輸戰士們的汽車,摩托車,腳踏車和騎兵。

浩浩蕩蕩的2萬餘隊伍,也就組成了整支快速反應部隊。

這樣一支幾乎凝結了整個八城軍分割槽的資源和底蘊,所組建的快速反應部,若只是用來集中對付日軍的一路快速反應部隊,未免大材小用。

陳建便將這支快速反應部隊兵分兩路。

一路北上迎擊石門方向過來的,由日軍12軍所抽調的機械化快速反應縱隊。

一路南下,迎戰日軍從華中的11軍和華南的21軍所抽調的快速反應部隊。

而具體的展開方式。

考慮到日軍的空中火力增援,軍區的快速反應部隊自然不能輕易暴露,上來就和日軍的快速反應部隊對上。

所以按照指揮部的部署:

一方面,針對平陽和離石二縣的包圍,依舊沒有鬆懈。

但僅留下部分兵力,採用“圍而不攻”,“佯攻消耗”的策略,白天以冷槍冷炮襲擾城內日軍,夜間組織小分隊偷襲薄弱工事,消耗其彈藥和精力,防止日軍突圍與援軍匯合。

同時,除了圍城之外的主力部隊,依舊以圍點打援的方式展開。

獨立團,四團,六團針對5000餘日軍增援部隊的圍殲戰,依舊進行的如火如荼。

二團,五團和七團針對榆次方向過來的日軍增援部隊的圍攻,同樣進入白熱化。

實際上,這兩部分主力部隊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要迅速殲滅包圍圈內的日軍,純粹只是時間問題。

若是花些力氣,甚至不計傷亡代價,戰士們甚至能在兩天之內徹底結束戰鬥。

但陳建給各團的指示是:“不急著消滅,還要以日軍的兩路增援部隊為誘餌,繼續引誘龍城以及其周邊的九原、陽泉等各城的守軍繼續增援呢!”

雖然人海戰術不一定能對付鬼子的機械化作戰部隊。

但是用來包圍縣城,封鎖日偽軍,用來圍點打援,還是很好使的。

而除了這六個作戰團之外。

八城軍分割槽麾下還有的是部隊。

畢竟光是番號團,就從一團排到了第17團。

除此之外,還有獨立團,新一團和新二團這三個老牌團。

那麼空下來的其餘主力團做什麼呢?

負責阻擊其他方向過來的日軍援軍。

在鬼子增援必經的鐵路、公路沿線——比如正太鐵路陽泉段、同蒲鐵路榆次段等,設定多道防線。

“依託山地、峽谷構建隱蔽工事,用迫擊炮、重機槍封鎖隘口,炸燬關鍵橋樑、隧道,遲滯日軍機械化部隊推進,這可謂第一道防線!”

“部署伏擊部隊,利用夜色或複雜地形,對日軍縱隊進行分割突襲,優先摧毀其油料車、彈藥車,癱瘓其機動能力,這可謂第二道防線。”

“同時,派小股部隊襲擾日軍增援部隊的補給線,破壞鐵路軌道、電線杆,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咱們雖然是以精銳對精銳,以機動對機動,但是在正式交鋒之前,以多道防線,逐步削弱日軍快速反應部隊的作戰力量,還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作為隨時可以投入的預備部隊,緊盯九原,陽泉,包括平城等各城日偽軍的動向。

但凡有鬼子耐不住性子主動跳出來,那就是咱們消滅的目標!”

包括應對日軍的空中火力優勢,同樣也有方案。

一方面,快速反應部隊的北上和南下,儘量選擇晝伏夜行,一路偽裝隱蔽推進。

同時,配屬相當數量的高射機槍,防空機關炮等,加強對空作戰力量。

此戰爆發之前,八城軍分割槽同樣秘密派出多支滲透部隊,分散到龍城地區,甚至是冀南、冀中、齊魯各地。

針對日軍的野戰機場進行襲擾,儘量破壞……

……

如此,雙方都可謂籌備完畢,新一輪的交鋒逐漸拉開序幕。

圍繞著平陽和離石二縣的攻防戰還在繼續。

城內提心吊膽的日偽軍,向第一軍司令部傳達的告急通訊時不時傳出——奈何時間已經來到第二日,依舊沒有見到半個援軍的影子。

從九原到離石的中途。

以及從榆次到平陽縣的中途。

兩處戰場情況基本相似,八路軍的三個大團將5000餘日軍團團圍困——準確的說,此時的日軍早已不足5000人,傷亡恐怕已經過半。

平陽和離石二縣的危機尚未解除,兩路增援部隊又遭受重創。

坐鎮第一軍司令部的巖松義雄心急如焚,擺在他面前的難題是,圍繞著平陽和離石徹底打成一鍋粥的局面,到底要如何救場。

繼續增援?

按照他的推測,以八城軍分割槽之八路軍的兵力規模之誇張,他的增援部隊再多,也絕不可能多過八路的打援部隊。

戰鬥至此,他又哪裡不明白?

八路軍對平陽和離石二縣的率先進攻,圍城,打的聲勢浩大,分明就是為了引誘他出兵增援,好在中途伏擊。

此時陷入困境的兩路增援部隊,統共萬餘日軍,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增援的舉動已經做出。

目前,除了平陽和離石二縣告急,被圍困的援軍同樣在請求增援。

戰鬥打到這一步,事態已經完全超出了巖松義雄的掌控,他也只能糊里糊塗的指揮下去,等待華北方面軍主力的增援了。

當華北方面軍司令部的訊息傳來,表示石門方向已經抽調2萬餘快速反應部隊,透過正太線和同蒲路向龍城靠攏。

華中華南方面,11軍和21軍同樣抽調了相當力量的機械化部隊,北上增援。

巖松義雄這才長舒了口氣,忽然覺得他第一軍有救了。

激動之餘,巖松義雄再次通訊平陽與離石縣的城防指揮部,再三叮囑,務必要死守縣城,堅持到援軍抵達,局勢逆轉……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