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吹牛不是什麼好習慣。
可如果是在部隊那就要另說了,最起碼聽著就提氣。
周團長的通訊訊息迅速傳遞到獨立團,二團,三團指揮部,韓五,冬瓜,石頭三位團長有些傻眼:
“你一個團1萬多號隊伍,包圍了鬼子的四個師團,10萬關東軍?”
“好傢伙,你咋不吹牛吹上天呢?”
吐槽歸吐槽,新一團已經率先發起進攻,按照周團長的描述,搞不好已經徹底陷入鬼子包圍圈了,四位團長誰也沒敢耽擱,當即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儘管新一團以一個團的兵力包圍10萬關東軍是不可能的。
但是人家新一團率先和鬼子關東軍展開遭遇戰,甚至打的關東軍不得不全面展開包圍。
這是什麼?
這就是能耐!
這麼過癮的大戰,幾位團長當然不能看著周團長自個兒獨領風騷,那叫一個馬不停蹄,迅速率領部隊,從既定的方向,向關東軍發起衝擊。
若是從上帝視角俯瞰。
彼時,新一團是由北向南的方向率先與關東軍接壤。
獨立團是從關東軍的西面靠近。
二團和三團則是分別從關東軍的東面和東南方向靠近。
四團馮大忠則是率領部隊,以較長距離迂迴,直接繞到了關東軍的背側。
用他的話說這叫偷雞。
如此五個團迅速就緒。
而就在獨立團二團和三團率先趕到之際,關東軍的整體防禦陣型已經因為新一團從南面的強行衝擊而發生了變化。
日軍為了徹底包圍消滅新一團,整體兵力不再呈現出針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完美防守狀態。
相當於被新一團的正面進攻徹底給擾亂了防守陣型。
原本,如果只有新一團這麼一個團,關東軍的陣型倒也無所謂了。
可日軍沒有料到的是,八路軍的進攻會來的如此迅速且猛烈。
而且明明只有五個團的兵力,竟敢兵分多路,直接以包圍態勢向關東軍靠攏。
新一團又率先接敵,1萬餘部隊就敢莽撞的孤軍深入,和關東軍主力硬拼。
此舉徹底打破了關東軍既定的作戰思路。
而又在日軍徹底包圍了新一團,企圖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徹底覆滅新一團之際。
西面的獨立團,東面的二團和三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進攻——作為陳建傾盡八城軍分割槽的資源,特別打造的五個精銳作戰團,這五個團除了常規的作戰步兵之外,還包括了一定的機動作戰部隊。
主要是由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以及摩托車,改裝汽車和騎兵組成。
規模不會太大,也就個千百人。
但足以稱得上是一支半機械化作戰團。
當然了,和八城軍分割槽特別打造的兩支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是完全不能相比較的。
但此時用來迅速突襲關東軍主力的側翼,卻是再合適不過。
領先步兵一步的機動部隊,率先從左右兩翼衝擊關東軍的防線。
緊接著獨立團,二團與三團步兵主力抵達之後,從多個方向向關東軍的側翼發動猛攻。
要知道,這可是陳建特別打造的精銳作戰團。
以新一團一團之力,便敢在正面衝擊關東軍主力,甚至迫使關東軍調動中軍針對新一團進行合圍。
相比之下,獨立團,二團和三團的戰鬥力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此時,關東軍幾乎將全部作戰中心都放在了南面的新一團的包圍戰中。
儘管出於謹慎,日軍在周邊的警戒力度還是很大的。
幾乎在獨立團二團和三團部隊出現的第一時間,日軍便察覺到了動靜。
可鬼子低估了這些八路軍機動部隊的機動性。
更低估了這些八路軍敢於正面較量的決心和氣魄。
就在日軍擴散在兩翼的偵察部隊將八路軍靠攏的情報傳遞到指揮部之際,獨立團,二團和三團便悍然發動了進攻。
機動部隊率先靠攏,緊接著步兵主力發動衝擊。
速度快到關東軍這邊幾乎反應不過來。
只能以兩側翼的防護部隊倉促迎戰。
而雙方戰鬥一爆發。
歷史彷彿在重演。
從左右翼戰局傳回的戰況,幾乎和南面的這支強悍的八路軍的情況如出一轍。
這些八路擁有相當規模的炮火,甚至能夠在正面交鋒之中硬剛他關東軍的野戰師團,而不落下風。
且極具進攻性,攻勢彪悍。
正面火力牽制的同時,這些八路便毫不猶豫的從兩翼發起了迂迴攻勢。
雙方短兵交接之後,他們再次使用那些似乎可以連續射擊的步槍,在兵力相近的情況下,展現出絕對的基礎性步槍火力優勢。
與之對陣的日軍野戰聯隊叫苦不迭。
雙方激戰不到半個時辰。
從左右翼倉促攔截八路軍獨立團,二團與三團的兩個日軍野戰聯隊便傷亡慘重,不得不向聯合指揮部請求增援。
訊息傳遞到了關東軍臨時四師團聯合指揮部。
可問題的關鍵是。
原本浩浩蕩蕩的10萬多關東軍精銳啊,為了在南面區域性戰場上徹底包圍消滅那八路軍新一團,兵力已經抽調了大半。
此時,又要同時應對八路軍突然從左右兩翼發動的突襲。
來時還囂張的不可一世的四個老鬼子們恍然發現,麾下竟然沒有太多的預備部隊可以調動。
戰局逼迫下,四個鬼子中將不得不做出選擇:
第一,若是繼續堅持在南面區域性戰場包圍消滅那八路軍新一團,其兩側翼的防守便缺乏足夠的兵力。
能不能徹底消滅八路軍新一團先不說,其關東軍兩側翼防線極有可能被進攻性彪悍的八路徹底突破。
而一旦八路從側翼突破,就可以直接逼近中軍,甚至是威脅到跟在中軍的大量輜重部隊、炮兵部隊。
為了覆滅八路軍的一個團,而導致中軍遭受重創。
這是關東軍根本不敢去賭的一場賭局。
第二,迅速將兵力回援,加強左右翼的防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