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內,李遠橋看著許師齊描述自己在夢境裡看到的“鬼畫符”。
“經過大概就是這樣......”
李遠橋面無表情地看著顯示屏,陷入了良久的沉思,半晌他才說道:“夢境的內容其實不一定存在邏輯,這是大腦神經元進行的一系列電化學反應,當你處於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加快,就導致你記憶資訊被無意識地加工,僅此而已。”
“真的只是這樣嗎?”
“你想想這個夢的內容是不是和你最近遇到的事情有關?”
“那個小孩的聲音有點熟悉,對!是我在史密斯遊戲切片裡遇到的一個NPC。”許師齊想了想,“難道真的是我想多了?”
“你最近好像很累?”
許師齊馬上把他遇到的關於CmonkQ的技術難點告訴了院長。
“如此繁複的計算工作量,怎樣才能將能耗降低?對方是怎麼解決能效比問題的?都是真金白銀啊,”許師齊問,“我甚至設想過,他們應該不是用傳統的物理機,而是用虛擬機器替代,沒有實際的硬體裝置,可以同時執行多個獨立封閉的作業系統。”
所謂的“虛擬機器”就是透過軟體模擬,使得在實體“物理機”中能夠完成的工作,在“虛擬機器”中都能夠實現。
這項技術加上雲端計算技術的發展成果,如今已經體現在人們日常使用的電子產品上。
膝上型電腦就是最好的例子——計算機架構裡的儲存和算力,透過網際網路交付給遠端的伺服器,也就是實體“物理機”進行集中管理,PC計算機終端就被簡化成一個資訊接收器和顯示屏。
再加上碳奈米管和石墨烯等碳基材料廣泛應用在電子產品中,這使得如今的膝上型電腦更加輕量化,可以塞進兜裡。
使用者根據需要購買算力服務,還可以隨時增減算力和儲存空間。
許師齊繼續說:“CQ如果用實體物理機,成本是天文數字,虛擬機器尚且有可能,但還是那個問題,耗能還是太大了。”
“我是主攻腦科的,你能來找我,說明你也已經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李遠橋微微一笑,露出了保養得極好的一口牙齒,“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你的猜測是對的,人的大腦就是最物美價廉的機器。”
許師齊皺起了眉,他多希望院長直接否認他這個荒唐構想的實操可能性。
李遠橋扶了扶眼鏡;“你想想,人腦甚至還處理著眼睛這種超級大顯示卡,竟然沒有卡頓哈哈哈......”
“李院,我認真的,人腦的功率大概是什麼級別?”
“這樣說吧,”李遠橋操作移動終端,在房間螢幕上開啟了上課用的資料,“我們的大腦皮層大約有140億個神經元,單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平均40赫茲,每個神經元都有數千個突觸,每次放電都相當於30位2進位制運算,透過這種方式實現整體的高算力。”
“大腦每秒鐘處理的資訊量大約在16800Gbit,而伺服器,”李遠橋低頭思考了一下,“以研究院用的型號為例吧,每秒處理的資訊量大約7000至8000Gbit。人腦的算力水平是非常可觀的,但人腦的功耗卻遠低於電子器件。”
“不對啊,李院,”許師齊不明白,“很多複雜的計算,比如六位數乘以六位數,這些複雜的計算,一個普通人很難直接用腦子算出結果啊,但計算機一秒都不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