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姐的信。”騎士又解下包裹,遞過一個蠟封的木條長盒。
李維算算路程,心知梅琳娜估計在返程的路上就在著手安排製糖匠的事了,默默地為雷厲風行的小富婆點了個贊。
“辛苦各位了,好好休息,有事明天再談。”
……
人員齊備,光明糖廠就可以試生產了。
糖廠的選址自然就是在瓦蘭城——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人力資源充沛、水陸運輸方便,最重要的是安全性有保障。
製糖廠分為預製車間、熬煮車間、製糖車間和脫色車間,流水線作業,只有安度因在內的少數人知道工藝流程的全貌。
甜菜製糖的第一步就是甜菜洗滌、切絲。
“洗菜機”形似水車的車輪,其下的三分之一浸入活水中。將甜菜置入車輪裡,兩人分置左右來回轉動洗菜機的木柄,使甜菜相互碰撞、摩擦洗去泥沙。
初步清洗的甜菜再讓工人們徹底洗淨,切頭去尾,送到“切絲機”的刀下。
一臺切絲機由六組刀片組成,木製刀框將刀片固定在其中,刀框一側有長柄,利用槓桿原理下壓切片。
安度因的研究表明,長8~9厘米、寬1厘米、厚0.1厘米的甜菜片最適合熬煮,切絲機的設計便以此為標準。
將切片好的甜菜絲裝入網眼大小合適的麻繩網兜,50公斤一網,便可以從預製車間送入熬煮車間。
熬煮車間裡用木製的滑輪組將甜菜絲吊入鍋中熬煮,溫度控制在60~80攝氏度。
熬煮約1小時後吊出甜菜絲,在鍋中加入石灰乳約200mL再熬煮約10分鐘,舀出靜置一晚,上層的清液即為滲出原液。
甜菜絲則吊入另一口鍋中,重複上述步驟,依次得到2、3、4號原液。
50公斤甜菜,大致可以熬出4鍋原液,當中糖的濃度依次遞減,到了第5鍋已經很難單獨熬製出糖了,李維把它作為下一個50公斤甜菜的第一鍋來繼續熬煮。
底部的沉澱和甜菜渣可以作為飼料和肥料,而1~4號原液則送入製糖車間。
到了這一步,甜菜製糖和甘蔗製糖的工藝相差無幾,李維拜託梅琳娜弄來的製糖匠也是要安排在製糖車間。
由於甜菜品質差異很大,在李維的實踐中,除了1號原液外,2、3、4號原液的熬煮時間和溫度很難用同一個標準去定義。
太複雜的操作工人們也執行不了。
李維不得不仰賴老師傅的經驗來判斷什麼時候糖漿已經熬煮到合適的濃度了——畢竟這個年代的甘蔗同樣有品質不穩定的問題,南方的製糖匠們想必是有著解決方案的。
在弄清楚李維的意圖後,製糖匠們迅速忙碌了起來。
1、2、3、4號原液分別下鍋熬煮,為首的四方臉糖匠帶著同伴們不時地攪拌、添火、撇去浮沫。
某一刻,四方臉用手中的細木棍蘸取1號糖漿滴入清水碗中,糖漿迅速凝結成一個球狀。
四方臉舉著碗對李維說道:“大人,這樣的糖漿就是糖膏了,放個5、6天,就可以取糖了。”
又過了一會兒,四方臉故技重施,從2號原液中蘸取了少量糖漿浸入涼水中,隨後用手指挑出糖塊,糖塊在他的手指上軟趴趴地塌了下去:“大人,2號鍋的糖漿也成了。”
3、4號鍋在熬煮過一段時間後,四方臉將1號鍋中的糖膏取出加入3、4號鍋中,猛火再煮。
……
四方臉將糖塊取出,輕輕地敲擊在碗邊,發出“噹噹”的響聲:
“大人,這種稀糖我們叫它糖噹噹。”
“熬煮到這個地步,就合適了,不過要放個十一、二天才能結出糖。”
“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李維緊緊握住四方臉的雙手,彷彿握住了明晃晃的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