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當即勸慰道:“陛下無需擔心,波蘭王國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消耗,軍力早已大不如前,即便組織這樣一支軍隊,恐怕也無法阻擋我軍的進攻。”
拉斯洛輕輕點頭,目光注視著奧得河緩緩流淌的河水,心中卻正計較著得失。
帝國的軍力恢復緩慢,人力雖然充足,但是新兵從開始訓練到形成戰鬥力所需要的週期並不短。
登基以來,歷經數次大戰,折損了不少軍力,如今部隊剛剛恢復,又要對上波蘭大軍。
拉斯洛又開始在心裡盤算起來,如果波蘭並不像想象中那樣虛弱,那麼為了條頓騎士團而與波蘭進行一場惡戰是否值得。
所以,干涉波蘭到底是為了什麼?
拉斯洛拋開雜念,追根溯源:干涉波蘭是為了防止法蘭西、威尼斯與波蘭合力對帝國形成包圍。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廢了波蘭,永絕後患!
辦法很簡單,打空波蘭的人力,強迫波蘭割地賠款,用條頓騎士團來死死壓制住波蘭。
其實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於立陶宛聯合,可是即便拉斯洛向卡齊米日大公發出了瓜分波蘭的邀請,甚至扯出為他兄長復仇的大旗,這位立陶宛大公仍然無動於衷。
最近他的使者在波蘭東部很活躍,貌似已經與當地貴族串通一氣。
這些魯塞尼亞人可能想擺脫波蘭的控制,投入立陶宛的懷抱。
這勉強能算一個好訊息吧,因為拉斯洛清楚卡齊米日與他翻臉的可能性不大,兩邊沒有任何直接的利益衝突——最多也就是摩爾達維亞地區的問題。
形勢有利,不趁此時廢掉波蘭的話,以後再想處理波蘭恐怕就很難找到此等良機了。
主意已定,拉斯洛立刻吩咐:“通知各部隊保持警惕,時刻準備作戰,不要讓他們太過鬆懈。”
“是,陛下。”
看到皇帝堅定戰鬥的決心,將領們也戰意高昂。
波蘭軍隊的糟糕表現現在已經人盡皆知,作為精銳的帝國常備軍,他們可不會輸給此等對手。
當然,這場仗到底打不打得起來,全看在託倫進行的和談到底會取得怎樣的進展。
負責主持這場和談的是拉斯洛的皇家顧問、樞機主教尼古拉斯。
參加和談的各方有條頓騎士團大團長海因裡希,波西米亞傭兵將領伯恩哈德,瓦爾米亞大主教維爾弗裡德,普魯士聯盟大執政官約翰尼斯,克拉科夫大主教斯帕爾科夫斯基還有教宗特使羅德里戈。
波蘭大將盧比佐夫斯基率領軍隊退往波蘭境內,博萊斯瓦夫讚揚了他英勇作戰的功績,並同意收編他的軍隊,現在這支超過五千人的軍隊重新成為了波蘭軍的一部分。
戰爭中的各方勢力齊聚託倫,共同商討決定這場戰爭的結果。
而在波蘭與波西米亞交界處嚴陣以待的兩支大軍就像兩朵厚重的陰雲,籠罩在期盼和平的人們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