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奏章中說自己年齡大了,身體不好,這些也是客觀原因,但是,臣妾想這可能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是因為什麼呢?”
“房玄齡處事謹慎,臣妾認為他之所以不太願意和承乾走得太近,是因為他擔心自己被朝中的大臣說成是太子一黨。”
李世民聽了之後,點了點頭:“好吧,既然他不願意做太子太傅,朕也不強人所難。”
“陛下,臣妾聽說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與李泰交好。”
“哦,有這等事?”
“陛下,你覺得這只是巧合嗎?難道和房玄齡沒有任何關係嗎?”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這樣吧,你先休息,朕去紫宸殿,讓王德去把房玄齡請來,朕和他好好聊聊。”
“那你們不要聊得太晚,早點休息。說話注意分寸。”
“朕知道了。”
房玄齡在家中都準備休息了,沒想到王德來了,宣皇上口諭,讓他即刻進宮面見皇上。
房玄齡不敢怠慢,趕緊穿戴好官服,隨著王德一起前往紫宸殿。
在路上,房玄齡就問:“王公公,這麼晚了,陛下讓我進宮,到底所為何事?”
“老奴也不知道啊。”
“那你見皇上的臉色如何哇?”
“陛下的臉沉沉著,好像不太好。”
房玄齡聽了,心裡“咯噔”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跟自己的奏章有關。
紫宸殿。
李世民正坐在文案內批閱奏章。
房玄齡到了之後,跪伏於地,口稱:“萬歲!”
李世民低頭看了看他:“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賜座,上茶。”
王德給房玄齡搬了一把椅子,又為他泡了一杯綠茶。
房玄齡便坐下了:“不知陛下把微臣喚來何事?”
李世民把手中的奏章放下,衝著王德一擺手,王德會意,便退了出去。
此時,殿內只剩下李世民和房玄齡兩個人。
李世民臉色稍緩:“其實,也沒什麼事,只是朕心情煩悶,想起了往事,所以,把你請過來聊一聊。”
房玄齡聽李世民這麼一說,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如果朕記得沒錯的話,咱們倆是在渭北相見的,那一年你三十九歲,朕十九歲。”
聞言,房玄齡十分感動:“陛下,好記性啊。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陛下還記得這麼清楚,真是讓微臣受寵若驚啊。”
李世民拉把椅子在房玄齡的身邊坐下了,語重心長地說:“記得那時,我們正在征伐天下,逐漸消滅各個諸侯割據勢力;
在沒有認識你之前,朕經常為錢糧和兵員的事情而發愁,時常捉襟見肘,不是沒有糧草,就是沒錢了,要麼,就是兵員跟不上了,朕真是焦頭爛額。
後來,朕遇到了你,一切都改變了,就像當年劉邦遇到了蕭何。
在沛縣時,蕭何和曹參把劉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若沒有他們二人的推薦,劉邦又怎麼能做得了沛公?
這是劉邦從沛公到漢王,再到皇帝的人生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這第一步對他來說很重要。
楚懷王熊心讓劉邦領兵西征,項羽北上救趙;並且,約好‘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率先攻下了咸陽,其他的將軍和臣子們都在搶奪金銀財寶,唯有蕭何進入宮中,為劉邦取得文書、戶口典籍等重要資料;
如果按照懷王之約的話,劉邦應該是關中王,可是,項羽沒有同意,改封劉邦為漢中王。
漢中、巴、蜀乃是偏僻之地,當時,若依劉邦的脾氣,便要拿自己的十萬軍隊和項羽的四十萬大軍拼上一拼,又是蕭何阻止了他。
蕭何陪著他一起到了漢中,在南鄭招兵買馬,逐步壯大實力。
蕭何善於識別人才,又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作為大將軍,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漢中出兵,與項羽爭奪天下。
在和項羽長達四年的征戰之中,蕭何一直鎮守後方,兢兢業業,不斷地給劉邦輸送錢財、糧草、馬匹和兵員,正因為有了蕭何的鼎力相助,劉邦最終滅了項羽,成就了帝業。
所以,後來,劉邦封蕭何為第一功臣,為漢初三傑之一。”
聽李世民說起了這一段歷史,房玄齡的心中感觸頗多。
李世民接著道:“同樣,朕若沒有你的大力支援,又怎麼會有今天呢?
後來,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又是你的謀略,才使得朕得以成功。
朕對你的感激之情,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呀。”
回想起往事歷歷在目,房玄齡也被李世民的一番話說得心裡熱乎乎的。
“陛下,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你還提它做甚,再說了,微臣能為陛下效勞,那是微臣的榮幸啊。
微臣若是沒有遇到陛下,可能就要荒老於山林之中了,天下人誰又知道微臣的名字呢?”
“依朕看,你的功勞要超過蕭何,你不僅是朕的錢袋子,你還為朕網羅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智謀過人的張亮,才思敏捷的薛收,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等,正因為你慧眼識人,向朕推薦了他們,朕的實力才逐步得到擴大。”
“陛下,微臣認為你說對了一半。”
“哦,何出此言?”
“陛下剛才所提到的這些人的確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不過,他們運氣好,遇到了像陛下這樣的英主,所以,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並且建立了一定的功業。
如果陛下沒有使用人才的胸懷和氣度,他們就是才能再大,又有什麼用呢?
記得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人才是最多的,比如,吳起、商鞅、范雎、張儀等,這些人哪一個不是頂級的人才,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使魏國富國強兵。
可惜的是,魏國的君主沒有使用人才的心胸氣度,怕他們超過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甚至對他們進行打壓和迫害。
這些人在魏國鬱郁不得志,才能無法施展,抱負得不到實現,最終,一個個都離開了魏國,投奔了他國,吳起去了楚國,其他三人全部歸於秦國,這才使得秦國逐漸強大,統一了六國。
由此可見,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君主使用人才的方法,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長,得承認別人的優點,允許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
正所謂海納百川,乃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