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請陛下做太上皇

第84章 蘇婉:閻大人,請你看看我這鴛鴦畫得如何?

《史記》採用的紀傳體編寫的,就是以人物為中心來編寫的;

而《資治通鑑》則是採用編年體的,也就是說以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孔穎達說:“你說得對啊,不過,你知道《史記》背後的故事嗎?”

“願聞其詳。”

“要說《史記》,就不得不說司馬遷。

只有充分了解司馬遷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更加深刻地讀懂中《史記》啊。司馬遷很了不起,他是個能忍辱負重的人。

想當年,他不過是幫李陵講了兩句公道話,沒想到卻惹惱了漢武帝。

李陵乃李廣的孫子,他的父親是李當戶,李陵是遺腹子,將門之後,漢軍要去攻打匈奴,漢武帝卻讓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去運送糧草輜重,李陵作為一名將軍,自然是不願意的。

李陵主動要求參加戰鬥,漢武帝卻不樂意了,認為李陵忤逆了自己的旨意。

於是,漢武帝就說,你若是想領兵作戰的話,也可以,但是,你只能帶著你手下的五千步兵,沒有馬匹給你們了。

你們聽聽,漢武帝這不是有意為難李陵嗎?

誰不知道匈奴的騎兵厲害啊,卻讓李陵的步兵去對抗人家的騎兵,這不是等於去送死嗎?”

眾人聽孔老先生說起這一段,也是頻頻點頭。

只聽孔穎達繼續說道:“李陵不愧是李廣的後人啊,他倔強地答應了,領兵出戰。

李陵先是遇到了一小股匈奴軍隊,雙方交戰,李陵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後來,那些匈奴人又調來三萬騎兵,李承陵毫無懼色,和他們血戰到底。

雖然有所死傷,但是,李陵一方消滅的敵人,遠遠多於他們自己死傷的人數。

結果,這件事驚動了匈奴大單于,一下子調來十萬人馬,把李陵他們團團圍住。

李陵仍然死戰不降。

匈奴的軍隊也死了不少人,大單于都有撤兵的打算了。

後來,有一個叛徒把李陵給出賣了。

他跑去對大單于說,李陵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們手裡有一種威力強大的弩,這種弩可以連發,但是,他們的箭支已經用完了,另外,漢武帝的補給沒有及時到位,李陵的軍中也已經沒有糧食了,

再者,李陵是孤軍深入,後面根本就沒有援軍,所以,請大單于不要撤兵,只要把他們圍起來,用不了幾日,他們就得投降。

於是,大單于聽從了他的話。

李陵是在那種情況下,投降匈奴的,若不投降,他手下的那些軍士都得死。

他之所以投降,也是權宜之計,等以後有了機會,他就會像李廣那樣返回大漢的。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不過是幫李陵說了兩句公道話,他說李陵所殺的敵人,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兵力,而且,人家是騎兵,自己一方卻是步兵;

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他的本意,他相信李陵終究還是要返回大漢的。

沒想到這席話,卻惹惱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李陵若是敗了,就應該以死謝罪,如果將來所有的軍士都像李陵那樣,只要打了敗仗,就投降,那麼,漢軍還有戰鬥力嗎?

所以,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將司馬遷下了獄,要治他的死罪。

當時,可以拿錢來贖死罪,可是,司馬遷沒有錢,交不起罰金,那時,他已經開始編寫《史記》了,決不能放棄,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宮刑。

你們想一想,宮刑是多麼的殘忍,這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啊。

因此,我們每個讀書人,都要向司馬遷致敬。”

于志寧說:“孔老先生,你說得對啊,司馬遷的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他為了《史記》這部書,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所以,我們今天讀《史記》仍有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

但是,我讀殿下主編的這部《資治通鑑》見解也很獨到啊。

其水平不次於《史記》和《漢書》。

你看太子在每一篇的後面都做了注,這種寫法也很有特色啊。”

眾人也都這麼說。

孔穎達越說越興奮:“諸位,既然我們進駐了崇文館,我們不但要把崇文館打造成大唐藏有圖書典籍最豐富的學館,而且,我們還要把太子培養好,不能辜負了陛下對我等的期望啊。

還有,我們要為太子選拔幾位優秀的得力干將。”

“孔老先生,你說得對,”于志寧說,“自古以來,人才都是第一位的,

春秋時期的魏國,人才是最多的,可是,魏王不能用,後來,像商鞅、張儀、范雎等那些人都跑到秦國去了,最終使得秦國強大了起來,沒有人才是肯定不行的,從某種角度來說,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就是秦國善於使用人才啊。

到了秦國末年,劉邦也善於籠絡人才,他手下有張良、蕭何、韓信、曹參等一大批的文臣武將,這是劉邦最終能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啊;

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鍾離昩驍勇善戰,也受到了他的猜忌,

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他先後把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等人招到自己的麾下。曹操在眾多文臣武將的輔佐下,迅速地統一了北方。

因此,我們也要為大唐尋找和培養優秀的人才啊。”

孔穎達搖頭晃腦,邁著方步,來回走動:“從來,都不缺少千里馬,缺少的是識別千里馬的伯樂。

你們在為太子物色人才的時候,記住了,可不能像曹操那樣唯才是舉,我們得挑那德才兼備的人才行啊。”

眾人都說孔老先生說得對。

李承乾在東宮之中,終於把新型的犁設計好了。

他設計出的這種犁是在原有的曲轅犁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

但是要比曲轅犁更加先進,可以摺疊,可以使用雙刃,而且犁的深淺可以調整。

這樣一來,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承乾命人把這圖紙拿去,命人立即照此打造。

就在此時,杜正倫回來了。

李承乾抬眼觀看,只見他風塵僕僕、狼狽不堪,累得氣喘吁吁。

李承乾給他倒了一碗茶:“你怎麼累成這個樣子,快喝碗茶吧。”

杜正倫也沒客氣,把那碗茶接過,喝乾了。

李承乾就問:“這一次,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杜正倫喘息了半天:“回殿下的話,這些吐谷渾人也太野蠻了。”

“你們把慕容孝雋和一百多名吐谷渾俘虜送到了嗎?”

“送到了,伏允可汗派天柱王前來接收,他們非但沒有感激我們,還派兵要把我們全殺了,要不是我們跑得快,殿下,你可就再也見不到微臣了。”杜正倫說到這裡,仍然心有餘悸。

李承乾聽了之後,也是吃了一驚:“你說什麼,伏允可汗沒有對你以禮相待?”

“殿下,還禮什麼禮啊?人家說你殺了獨角獸,那是他們的圖騰和信仰,還要找你算賬呢!”

李承乾十分惱火。

他倒揹著雙手,低著頭在廳堂裡來回走動:“伏允可汗可真是不知好歹,孤好不容易在父皇的面前爭取過來的,給他們活命的機會,沒想到他們竟敢這樣對待大唐的使節,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殿下,對於那些人,你和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就得以武力解決,微臣這把老骨頭能不葬送在吐谷渾,就已經很不錯了。

沒有再爭取的必要了,派兵打吧。要不然他們隨時都會侵擾大唐的邊境。”

李承乾心想怪不得父皇說自己太過仁慈了些,看來還是父皇看問題看得透徹,吐谷渾伏允可汗果然頑固不化。

如果伏允可汗不知道收斂,繼續和大唐作對的話,這一仗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李承乾安慰杜正倫說:“你一路辛苦了,快回去休息吧。”

“微臣不辛苦,微臣只是有點替殿下擔心啊。”

“你擔心什麼?”

“是你向你的父皇提出要把吐谷渾的俘虜送回去的,你說能說服伏允可汗來降,結果卻弄成這個樣子,難道說,你父皇對你能沒有意見嗎?”

“這——,”李承乾一聽,心想他說的也是,“這事就不用你操心了,孤自會去向父皇請罪的。”

“微臣也有罪啊,沒能完成使命。”杜正倫十分自責。

“你不必自責,孤知道你已經是盡力了。”

“多謝殿下,那麼,那三盒鹿鞭可以給微臣了嗎?”

嗯?

李承乾心想這老傢伙現在是老當益壯啊:“怎麼,孤上次給你的都已經用完了嗎?”

“是啊,殿下,你忘了,你不是已經批准微臣帶著春燕一起出使吐谷渾的嗎?”

李承乾想了想,然後,點了點頭:“好像是有這麼回事。”

於是,李承乾又給了他三盒:“省著點用,這些可都是貢品,只有這麼多了,以後,可就沒有了。”

“多謝殿下,讓微臣怎麼感謝你好呢?從今以後,不管什麼事,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微臣都在所不辭啊。”

聞言,李承乾心想你這一套詞語都聽了好幾遍了。

紫宸殿。

李世民坐在文案內批閱奏章,魏徵侍立在一旁。

李世民抬眼看了看他,發現這牛鼻子老道現在活得越來越精神了,紅光滿面。

“愛卿!”

“微臣在!”

“你最近身體好嗎?”

魏徵再次施禮:“多謝陛下的關心,微臣現在吃得飽,睡得香,身體尚可。”

“哦,那很好啊,朕可沒你這好福氣,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啊。”

“殿下,後宮佳麗三千,也要適當節制一點好啊。”

李世民一聽,心想這牛鼻子老道今天說話怎麼也跑偏呢?

只聽魏徵繼續說道:“想當初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都不長壽啊。

記得漢景帝有個姐姐叫館陶公主,經常給漢景帝的後宮敬獻美女,也正因為如此,慄姬把館陶公主給恨上了,她心想自己之所以失寵,就是因為館陶公主總是給漢景帝送美女過去。

要知道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酒和色是最傷身體的。

漢景帝有十四位皇子,他也只活了四十多歲。”

李世民聽了,覺得他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魏徵又說:“只有漢武帝懂得養生之道,活到了七十歲。

不過,總體來說,漢代還是短命的皇帝多啊。”

“那麼,你覺得朕的貞觀之治比起文景之治如何呢?”

魏徵搖了搖頭:“今後不知道,但是,從目前來看,還趕不上文景之治啊。”

聞言,李世民一皺眉,很顯然他心裡有點不太服氣:“你再說說,朕的貞觀之治怎麼就比不上人家了?”

魏徵手捻鬚髯:“自從劉邦建立漢以來,由於秦末的戰爭,以及楚漢相爭,所以,百廢待興,生產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是,劉邦用和親的政策,和匈奴搞好了關係,然後,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到了漢文帝時期,漢文帝親自到田裡勞作;

漢景帝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在數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才有了文景之治。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所以,漢武帝才敢發動馬邑之圍,和匈奴展開決戰。

那時候的馬匹多如牛毛,要是誰騎了一匹懷了孕的母馬上街,都會惹人恥笑的。

漢軍出征動輒十幾萬匹馬,每名軍士都配備兩匹馬,請問陛下,如今的大唐能做到這一點嗎?”

李世民聽了之後,沉默了良久,道:“你說得沒錯,我們比不了人家啊,我們每名戰士能有一匹馬,就已經很好了。”

魏徵一笑:“看來陛下是有自知之明的啊。

這也不能怪陛下,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陛下好不容易一統天下,積累的時間太短了啊,去年又和東突厥開戰,能把東突厥打敗,這就已經很好了。

想當年東突厥也是相當強大的,曾幾何時,隋煬帝被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關,還是陛下和雲定興一起去替他解的圍。

據說,東突厥在鼎盛時期,曾經擁兵百萬呢。

大唐建立也不過十幾年,而且幾乎連年征戰,陛下能打敗頡利可汗,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而且,這件事也就是去年才發生的事。”

李世民也從文案內站起身來,左手倒背在身後,右手指著西南方向:“那伏允可汗老奸巨猾,你說承乾這一次派杜正倫過去,能把和平協議簽了嗎?”

魏徵微微一笑:“陛下,這事你自己心裡最清楚,又何必問微臣呢?”

“如果說,伏允不願意籤這個協議,我們下一步當怎麼辦呢?”

魏徵想了想,道:“依微臣之見,還是得忍啊。還是那句話,去年,我們剛把東突厥消滅,正急需休整,大力發展生產,怎麼可以連續作戰呢?”

李世民聽到這裡有點惱火:“朕當初就說過,伏允那個老小子,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我們給他們送俘虜回去,反而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啊。”

“陛下,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就不要再說那樣的話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積聚足夠力量,然後,發兵把吐谷渾消滅掉,把河西走廊那一塊地原本就屬一於我們的地方再給奪回來。”

李世民微微頷首:“這一次,朕不會再給伏允機會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