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
那不是法家的學說嗎?”
“是的。”
“你為什麼不去看儒家的經典,卻要去讀那些法家的書呢?”
長孫皇后心頭就是一顫,因為她知道韓非所主張的是,以法治天下,主張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嚴刑酷法,這是與李世民的治國理念是相違背的。
自從李世民登基以來,宣講仁義,全國的犯罪越來越少。
曾經有一次,李世民把那些死刑犯全部釋放回去看望自己的親人,然後,又約定時間讓他們自己回來,
結果,那些死刑犯沒有一個爽約的。
每個人都如期地回到了監牢之中,等著執行死刑。
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但是,李世明就做到了。
因此,長孫皇后是不贊成採用法家的那一套去治國的。
“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已經確立了方向。
為什麼你要背道而馳呢?”
李泰心裡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韓非子說的對。
李承認為雖然漢武帝表面上尊崇儒術,其實,他的骨子裡用的還是法家的那一套。
漢武帝一朝,共有13位丞相,被漢武帝殺死一半。
後來,漢宣帝有一次和太子劉奭在一起談到這個話題之時,
劉奭就主張採用儒家思想,以仁治天下。
漢宣帝大怒,說:“亂我劉姓江山的一定是你呀。”
李泰每次讀歷史,讀到這裡的時候,都感觸很深。
所以,他漸漸地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在研究和學習,商鞅的那一套。
當初秦國積貧積弱,秦孝公嬴渠梁求賢若渴,說若誰能幫助他,使大秦強盛的話,他願意與之分土。
後來,商鞅來到了秦國,立木取信,最終,實行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逐漸變得強大了起來,最終統一了六國。
如果秦國不採用商鞅的那一套,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強大呢?
因此,在李泰看來,如果想讓大唐強盛的話,指望儒家思想那一套,恐怕還是不行的,要想富國強兵,還得走法家的思想路線。
他從長孫皇后的話語中,聽出長孫皇后對此並不贊同。
“母后,兒臣的想法是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不管是儒家,還是法家,我們都一視同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長孫皇后卻不這麼認為:“你說錯了,漢武帝乃千古一帝,一代明君。
他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幾百年下來了,這是不可辯駁的真理。
你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那些法家思想的書有毒啊。
為娘怕你今後會變得更變得兇狠殘暴,甚至連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呀。”
李泰聽長孫皇后這麼一說,額頭上也冒了汗,他趕緊說道:“母后,你不必多想,我們兄弟之間相處得很和睦。”
“是嗎?
你就不要再欺騙為娘了,你以為你做得那些事情,為娘都不知道嗎?
為娘問你,有一次,你在東宮留宿,那天晚上,你有沒有用匕首刺殺承乾呀?”
李泰一聽,心頭咚咚直跳,心想這件事兒母后是怎麼知道的呢?
“兒臣並非刺殺皇兄,而是,要把那把匕首送給他呀。”
“為娘再問你,你有沒有在東宮埋什麼桐木人,想要嫁禍給承乾啊?
還有,你有沒有在你父皇的面前說太子的壞話?”
李泰心想母后真是足不出戶,什麼事都知道呀,都瞞不過母后呀。
但是,這些事兒,他知道說什麼也不能承認。
於是,他緊咬牙關:“母后,那些都是傳聞和謠言,你千萬不要相信。
兒臣和承乾之間關係好著呢,他那一次生病了,兒臣還給他送去兩顆人參。”
長孫皇后說到激動之處,咳嗽不已。
採湘在旁邊看了,趕緊給她端過一杯茶過來。
長孫皇后呷了兩口,覺得好多了。
“自古以來,兄弟不和,外人欺,咱們大堂,看上去好像挺祥和的,
實則不然,
咱們的底子比起當初隋煬帝繼位那會兒,差得太多了。
不可否認的是,隋文帝是一個非常會理財的皇帝。
隋朝巔峰時期,人口眾多,差不多有1000萬人口,糧食都堆到糧倉外面去了,百姓生活富足。
即便如此,隋朝二世而亡,前後不到40年,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那麼,我們大唐現在剛剛建立,積貧積弱,將來到底撐多久,恐怕很難說。
雖然東突厥已被咱們消滅,但是周邊還有很多國家,像什麼焉耆,吐蕃,回紇,還有高句麗等,
對咱們都是虎視眈眈啊。
倘若你與太子不和,人家就會趁虛而入,你懂不懂?”
李泰用袍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兒臣謹記母后的教誨。”
“朝廷有規定,皇子不得與那些大臣們往來密切,你私下裡不可以和一些朝廷重臣有來往。
那些大臣們往往都各懷私心,他們往往考慮的是自己的前程和頭上的烏紗帽,
誰會真正替你考慮,替咱們大唐考慮呀?
為娘時常覺得你父皇對你太過縱容了些。
你開設文學館,允許你按照自己的喜好接收門客,
表面上看這是愛你,實際上是害了你呀。
皇子的老師必須要經過精挑細選,
老師正派,有學問,皇子才能成為謙謙君子。
有人說,秦朝二世而亡,是因為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和太子,
可是,在為娘看來,難道和秦始皇沒有充分重視皇子的教育無關嗎?
那趙高是什麼人呢?
他怎麼能做胡亥的老師呢?
什麼皇子交給交到趙高的手裡,恐怕也很難成人,成才。
如果秦始皇謹慎地為胡亥選擇一個大儒作為他的老師,他怎麼會那麼兇狠殘暴呢?
他繼位後不久,便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屠殺殆盡,
那些人有什麼錯呀?
甚至有公子主動要求殉葬,他還覺得很高興。
你想想這人已經殘忍麻木到什麼程度了,大秦怎麼能好得了呢?”
長孫皇后一口氣說了很多的話,累得不輕,喘息不已。
“母后,你說的話,兒臣都記下了,你先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