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帝王論道群

第33章 泰武二年

轉眼就到了除夕,整個南京城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百姓興高采烈地迎接泰武二年的到來。

泰武二年,即大明曆明元二百七十九年,華夏曆公元六六四七年。

所謂華夏曆,乃是泰武皇帝直接將西曆拿過來,往上加了五千年的產物。

號稱公元元年乃是伏羲元年(實際上伏羲元年是西元前四八五二年,為了方便計算直接加了五千年),洪武元年為公元六三六八年。

至於大明曆,則就更簡單了,以洪武元年、即公元元年為明元元年。

眾所周知,年號乃是漢武帝首創,華夏曆公元四八六一年,漢武帝以“建元”為號,確定了華夏第一個年號,相當於給年起個名字。

在先秦之時,古人有姓、氏、名、字。

“姓”字為“女生”,是以母系血緣來區分族群的符號標誌,故而有同姓不婚之說;

“氏”為“姓”的分支,通常與封地或者官職相關,氏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名”是個人的代號,一般是父母對孩子寄予的期望;

“字”是對“名”的解釋,成年後由長輩賜予,是社會身份成熟的標誌。

而泰武皇帝為了更容易區分歷史朝代,所以制定了華夏曆以及各個朝代命名的大年號,即大明曆、大秦歷、大漢歷等。

所謂華夏曆,就相當於年的姓;大明曆、大漢歷則相當於年的氏,“泰武”之類的年號,就相當於年的名字。

如此,往後記錄、查閱歷史,也會更加便捷。

以唐朝為例,建於華夏曆公元五六一八年、大唐歷唐元元年、武德元年;亡於公元五九零七年、唐元二百八十九年、天祐四年;國祚二百八十九年。

一目瞭然,簡單粗暴。

······

而不同於外界歡歡喜喜過大年,整個紫禁城自下午時就陷入緊張之中。

黃昏之時,朱存梧在乾清宮閉目打坐,可惜《道經》誦了好幾遍,終究不能靜下心來。

“坤寧宮那邊怎麼樣了?”

皇帝終究沒有忍住,問起了門外的宦官。

太監知道皇帝焦慮,撿著好聽話回答,“回稟陛下,端木先生進去後,坤寧宮還沒有訊息傳過來,不過皇后娘娘吉人天相,又有祖宗保佑,定然會母子平安。”

朱存梧卻聽得心煩意亂。

皇后已經是第二胎,而且修行《道經》後體質倍增,又服食了一顆長春丹,怎麼可能會有事?

到底是關心則亂,朱存梧終究有些不放心,他也知道自己幫不上什麼忙,所以就命端木蓉去裡邊看著點。

甚至是生怕出什麼事,皇帝都不敢用神念來探查,只能呆在最近的乾清宮裡等待訊息。

……

不知過了多久,外面傳來一陣吵鬧聲,朱存梧正要呵斥,門外的太監已經稟報了。

“恭喜陛下,皇后娘娘誕下皇子,母子平安!”

“好!”

朱存梧懸著的心終於落地,直接從蒲團上跳將起來,殿門無風自開,直奔坤寧宮而去。

一眾太監只能撒腳丫子疾步跟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