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帝王論道群

第35章 忠義之士

見朱輔焱有些不明所以,張良索性為他解釋明白。

“宋國覆滅南平國不久,根基不穩,如此咱們拿下南平就容易多了,此其一也。”

“李唐人才濟濟,若是其在湖南站穩腳跟,定然會向湖北擴張,咱們佔據湖北,可以擋住李唐向北的路,迫使其向東發展,此其二也;”

“若是李唐勢大,咱們也可聯絡淮南那邊,夾擊李唐,此其三也。”

······

朱存梧並沒有料到,趙匡胤一死,其他皇帝立馬就對龍蛇世界下手了。

以至於他自己反而晚了一步。

不過,現在朱存梧還不知道這些情況,他正在檢視著參加殿試的舉人名單,目光被其中的幾個名字所吸引。

泰武朝的會試,仍舊以四書五經、八股文、策論、詩賦和經義為主,不是皇帝不想改變,實則是短時間內變不得。

雖然很多士子叫囂著要取消八股文,可朝廷真要是取消了,說不得這些人就帶頭造反了。

而殿試,泰武皇帝專行獨斷,變成策論、歷史、地理、算數四科。

春闈分為會試和殿試兩部分,會試篩選人才,殿試排列名次。

也就是說,只要透過會試,就已經取得了進士的資格,除了第一名會元,其他的名次並不重要,第二名和最後一名並沒有什麼不同。

真正的名次,還得根據殿試成績再重新排列,即一甲、二甲、三甲進士。

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入翰林院;

二甲不超過百人,賜進士出身,而後館選庶吉士十餘人入翰林院,其餘人在六部觀政三年;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直接下放地方州縣當縣令。

……

所以,朱存梧從殿試下手,切入點選的很好,涉及人員也就幾百人而已。

得利者自然擁戴,而吃虧了的一部分人,只能自己吞下苦果,否則,千軍萬馬中考來的官位還要不要了?

如此一來,自然掀不起任何風浪。

而其他舉人秀才得知殿試的考試內容,也會提前做好準備,以備泰武五年再戰。

……

故而變法之事,不能太過急躁,得要分清主次緩急,循循而進,歷史上多少變法因為急功近利而失敗?

不能把所有人都推到對立面,否則等待就是眾叛親離,一如當年商紂王帝辛。

這位爺到底是不是像後世網路上說的那麼賢明,朱存梧不知道,但是朱存梧知道,帝辛若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會遭致所有人的反對,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歷史上昏君多的是,為什麼亡國之君最出名,蓋因一句“成王敗寇”罷了。

朱存梧可不想跟帝辛一樣身敗名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