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貨幣改革,其實早在泰武二年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只涉及白銀,依照朱存梧的意思,戶部鑄造發行了銀元。
一枚銀元為一兩,含銀九成,圓形無孔,正面中間印有“泰武元寶”四個大字,邊緣位置有“泰武某年造”字樣,背面則是牡丹圖紋,邊緣還有齒槽。
因為銀元便宜攜帶收藏,又容易辨別真偽,所以已經流通,廣受百姓喜愛。
至於黃金和銅錢,大明金銅礦儲量太少,還要用於武器製造,朱存梧也就沒有過多折騰,樣式照舊未變,只是增發了泰武通寶和泰武元寶。
不像白銀,雖然銀礦的儲量也不多,但是近些年海外流入了大量白銀,民間收藏量並不少,收稅收上來熔了重新鑄造就是。
因此,這次的貨幣改革,自然無法涉及金屬貨幣;
至於說可以修行的源和神源,朱存梧自己都沒多少,還改革個毛線啊?
只能是針對紙鈔進行改革了!
……
“陛下要發行寶鈔?”
謹身殿內,聽到皇帝說要發行紙幣,朱誼源好像是想到了什麼恐懼的事情,神情惶恐,聲音都不由提高了幾度。
殿內的其他的幾人,也都是一臉驚恐之色。
不怪幾人如此,實在是在大明朝,說起紙鈔,人人都會想到大明寶鈔,這個一度讓大明所有宗室、官員、以及百姓,都為之色變的紙幣。
一般而言,只有到了王朝末年朝廷濫發紙鈔,紙幣才會貶值崩潰,例如宋朝的交子和元朝的交鈔。
但是大明寶鈔卻不然!
寶鈔從洪武年間發行之初,就開始迅速貶值,哪怕大明前十位皇帝期間不斷挽救,也改變不了它變得分文不值的命運,到了弘治正德年間,基本上退出了流通市場。
而大明寶鈔之所以如此快速貶值,除了朝廷一開始就過量發行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太祖皇帝朱元璋非要玩一把信用貨幣。
眾所周知,紙鈔發行是需要的錨點的,用以確保紙鈔的價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和紙幣貶值。
在宋元兩朝,朝廷發行紙幣的同時,都設有金銀庫,百姓可以拿紙幣兌換金屬貨幣,這就是以金銀為錨點。
但是到了大明朝,朱元璋撤銷了金銀庫,不允許兌換金屬貨幣,空口白牙就想要拿白紙當錢使用;
這不就是拿朝廷的信譽作錨點麼,問題是朝廷有這個信譽嗎?
因此,哪怕大明皇帝想盡各種辦法,包括給官員發放俸祿、規定交稅必須用寶鈔……,想要以此拉昇寶鈔的價值,但是官員百姓們也依舊棄之如敝履。
所以,大明寶鈔自然就不值錢了。
到了嘉靖朝,皇帝坑不了外人,自然就只能坑自己人了,宗室們的年祿,至少六成都換成了分文不值的寶鈔,讓無數宗親欲哭無淚。
此番朱存梧計劃的貨幣改革,就是打算在朝廷近幾年鑄造發行的新錢銀元已經通行天下的基礎上,將紙鈔的路子再撿起來。
鑄造一塊銀元才賺幾個錢,一塊銀元的含銀量九成,朝廷才賺不到一成利,哪有發行紙幣來錢快啊?
發行紙幣多賺錢啊,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純粹是印錢啊。
……
“不是寶鈔,是金銀銅元兌換券,可以在太府錢莊兌換出黃金銀元銅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