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忙著調動軍隊、運轉糧草的時候,朱存梧也在準備進行大明下一步的變法。
隨著新的內閣制度確立,朱存梧對於官場機制上的改革,目前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
首先,中央朝廷方面,上至內閣、九部、都察院,下至五寺、翰林院、太學,都被朱存梧挨個梳理了一遍,重新規劃了各個部門的職責。
一些無用重疊的部門,要麼被兼併或者裁撤,要麼重新賦予了新的職權。
如此一來,朝廷運轉的效率極大提升,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各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
還有太學的設立和科舉的改制,讓涉及儒家的考試內容,被壓縮到了秀才這一級別,只要考過了秀才,就可以拋棄四書五經和八股文了。
故而近幾年其他百家之學已經開始抬頭,想來再有個十來年,就可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景象,為大明朝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是陳士奇替皇帝承擔了一切的罵名,他如今在仕林中的名聲,比當年的嚴嵩父子還要不堪。
……
其次,軍隊方面,除了將五軍都督府職權重新劃分,重新樹立了五軍都督府權威之外,
朱存梧又徹底廢除了軍戶制度,清查軍田,改衛所為郡縣,採取募兵制,各縣兵曹撰按照兵部指令募兵,於各省新兵大營統一訓練合格之後,才會分配到各個部隊。
這樣一來,不但解決了軍隊戰鬥力疲弱的問題,還徹底杜絕了將領們拿朝廷資源培養私兵家丁的挖牆腳現象。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朱存梧透過對地方官制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了,再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支撐起朱存梧對其他領域的變法了。
這幾年,朱存梧不斷對地方行省、府郡、州縣三級的官制結構完善改良,簡單來說就是增加官位,明確職權,例如,
在行省一級。
巡撫制度被徹底落實,巡撫為正二品一省之長;以從二品布政使、正三品按察使和都指揮使佐之;
三司之下,設有正四品九曹政,上承朝廷九部,下接各府郡九曹令,同時還要受到巡撫管轄和三司使管轄。
此外,五京府已經被提升到與行省同一級(相當於後世直轄市),府尹同為正二品,同樣設定有三司使和九曹政。
府郡一級。
各省省城、以及例如蘇州這般賦稅收入多的府郡,才可以命名為府(副省級城市),餘者皆為郡(普通地級市)。
一府長官為正四品知府,以從四品長史、通判、守備等三署佐之;
府三署衙門之下設正五品九曹令,九曹令上承行省九曹政,下接州縣九曹撰,中間接受知府和三署管轄。
一郡長官為正五品知守,佐官三署為從五品,九曹令為正六品。
州縣一級。
撤銷了原來的直隸州,散州和上縣命名為州(類似縣級市),主官為正六品知州,以從六品州丞、典史、巡檢三班佐之;
三班之下,設正七品九曹撰,九曹撰聽侯知州和三班管轄的同時,還要受到府郡九曹令的調遣。
一縣主官為正七品知縣,以七品縣丞、典史、巡檢等三班為佐官,同樣配有正八品的九曹撰。
而在州縣之下,又設定了鄉一級行政機構,每鄉設立正九品的鄉三老,分別為鄉長、鄉老、鄉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