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之事,並非一蹴而就。
歷史上有多少次變法,就是因為急功近利,導致導致功敗垂成的。
朱存梧並不擔心變法失敗,也有信心鎮壓反對派的反噬,但是他並不想自己的變法被有心人利用,反而成為了禍害百姓的苛政。
北宋王安石變法的一些條例,如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等,雖然其原本的目的在於減輕百姓負擔,但是經過地方官員的一波操作,直接變成了殃害百姓的政策。
所以,朱存梧這些年來的變法,基本上以官場為主,並未直接涉及百姓。
只有將官場梳理好了,有了足夠的執行力,並且確保變法內容不會被地方官員曲解誤導,才能開始涉及百姓利益的變法。
……
土地改革,是泰武變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最重要,朱存梧才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從其他方面下手,緩緩為土地改革做準備。
土地一事,從來涉及的不是一家一戶,或者某一個利益群體,而是涵蓋了宗室勳貴、文武百官、士紳豪強、以及擁有土地的自由農等多個階級群體。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是如此。
不過如今實際已經成熟了,昔日主宰大明文官集團已經煙消雲散,而宗室勳貴和武將也被分封之策給吊住了胃口,唯一的阻力就是鄉紳豪強,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如此大勢已成,正是開始土地改革的最好時機。
朱存梧的土地改革,一為抑制土地兼併,二為增加朝廷稅收,三為減輕百姓負擔。
主要分為三策,重新丈量土地、官紳一體納糧、降低佃戶田租。
而這其中的核心,就在於官紳一體納糧,也就是交稅,而深層次的目的,就是徹底斬斷文官集團的根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自宋朝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以來,這幫子文人被慣壞了,如今該撥亂反正了,所謂士大夫,只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而不是政治上的盟友。
至於當差徭役,這個並不涉及,因為早在泰武皇帝登基之初,就已經取消了徭役制度。
無論是興建新都洛陽,還是治理黃河淮河,朝廷都沒有徵發一個百姓做徭役。
大到朝廷大型工程,小到州縣修建道路,所有的活,都交給工兵團幹就好了,而且經過操訓的工兵團,幹活比普通百姓強多了,那叫一個專業。
而如今的大明朝,大致有三千個工兵團,總人數近四百萬,這些人不是街頭地痞流氓,就是山間綠林強盜,亦或者是犯罪的囚徒,朝廷根本不需要負擔他們的餉銀,就算吃食都得他們自己勞作。
皇帝美其名曰“勞動改造”。
在封建社會,平民百姓頭上有兩座大山,一為徭役,一為賦稅;朱存梧搬掉了一座大山,自然不想放過另一座大山。
不過百姓的負擔可以減輕,但是朝廷卻不能有損失,自然就要從士紳地主身上找補回來。
等鄉紳們被搞定,就該輪到肥頭大耳的佛門了,正好當年林靈素的辦法很不錯,照著答案抄就是了。
至於道門,人家背後有後臺,得緩緩而動。
最後的西南改土歸流,這個朝廷其實一直都在做,不過這一次,朱存梧打算將所有的土司全部覆滅,徹底換成服從朝廷調遣的縣令來治理地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