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魚肚白剛剛泛起,楊父就叫醒楊興起來喝了兩碗稀粥,帶其前往王秀才的小學堂。
來到學堂外,楊父停了下來看著楊興,默默從懷裡拿出一包東西遞上:“興兒啊,今天你就開始讀書了,以後要好好聽老先生的話。這是你娘給你烙的餅,中午餓了就墊墊肚子,好好學習,為父等著你高中的一天。”
“爹,我知道,你就放心吧!還是先趕緊回去幫爺爺和二叔幹活吧,我進去讀書了。”
楊父看著兒子走進院內的背影,不輕易間流下了淚水,笑了笑轉身離去。
能成功進入私塾讀書,對楊興來說,才有機會能在這個年代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入學堂讀書,讀書明理,讀書啟智,是任何年代都必須要做的事。
只有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才能在這個社會站穩腳跟。
更何況是現在科舉當道的朝代,想闖出一片天,科舉是最快的捷徑,但也是最累的道路。
入了學堂讀書,到時表現的聰明些,懂的多一些,拿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也不會有人說什麼,畢竟是讀書人,懂的多。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些對於人們來說,都會當做是從書中學到的。
王秀才家的小學堂,一共二十幾個學生,都是周邊幾個村的孩子,年齡都是差不多大,都是從八九歲左右開始啟蒙。
讀了幾年之後,要是沒有啥好成績,基本上都是回去種地的。
畢竟脫產讀書,苦哈哈的老百姓能養的了多少呢!
像楊興這麼晚入學,也是因為家裡有讀書人,能在家識點字。
學堂裡,其中有三個是楊興比較熟悉的,村裡的幾戶楊姓家孩子,年齡都差不多。
一個叫楊猛,比楊興大三個月,是楊福的兒子。另一個叫楊東,比楊興大一歲,是楊富的兒子。還有一個叫楊雲,比三人小一兩歲,是楊凡的兒子。
楊福和楊富三人跟楊父也都是從小的玩伴,但也只有楊父兄弟倆讀過幾年書。
因連續幾年豐收,幾家也都存了不少錢糧,也能支援孩子來學堂。
都想著讓孩子讀書博個好出身。
沒考中也有機會能跟著地主老爺或者去縣城找份工作,不用那麼辛苦的種地。
楊猛和楊東、楊雲跟楊興都是從小的玩伴,因為楊興之前溺水剛恢復,已經半個多月沒有一起玩了。
還有一個跟楊興差不多大,倒是知道是誰,叫王良,是王秀才的孫輩。
楊興悄悄的走了進來,看著課堂內的眾人。有的在那巧巧的聊天,也有的在那看書練字。
看來還是這個時候的學生聽話,都不遲到,趕在先生之前。
看著這一番景象,像回到了初中讀書的時候,唯一可惜就都是男生。
該死封建思想,是誰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都是忽悠老百姓的。
按照這般讀書生活,少年們啥時候能結束這一個人的生活呀!
就在楊興沉思的時候,王秀才也慢慢的走進課堂。
拍了拍楊興道:“楊興,你就坐在楊東、楊雲的後面吧。”
楊興應了聲,就走到桌子邊坐下。
王秀才來到最前面的講臺敲了敲,看到眾人都安靜了下來,儼然一笑:“今日爾等多了一位同窗,他跟楊猛們是本家。”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叫楊興,來自四團村,今年十二歲,以後麻煩大家多多關照。”聽到王秀才介紹自己,楊興蹭的一下子站起,點頭微笑道。
這套動作幾乎算是條件反射,以前上初中、高中和大學還有面試工作的第一天,他都是這樣給大家熱情的打招呼,簡單介紹自己。
王秀才臉色瞬間就黑了起來,一拍桌子道:“沒讓你說,你還不快快坐下,不知道少說話多做事嘛。雖然你剛來,但老夫也不會特別為你授課,先重新從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始,若有學業不懂,可問同窗。”
“你們其他人都收拾準備下,等會開始授課。”
看到王秀才低頭沒有注意這邊,楊東連忙悄悄轉過頭道:“楊興,你終於來讀書了,我還以為你不會來了呢!下午放學,到時叫上楊猛咱四個一起回去。”
楊興笑著點了點頭應下,然後拿出筆墨紙硯,開始抄寫桌子上的書本。
開啟桌子上的《三字經》,這書除了繁體字外,楊興不管是前世今生都有學過練過,重新熟悉下就能會了,未多看,就直接練起了字。
藏巧守拙,不適合自己,不然真這樣慢慢的學下去,真對不起自己這身本事。
這記憶力不敢說過目不忘,但至少讀個五六遍都能背下,差的也只是書法和如何應對這科舉的八股文,以及對四書五經的理解。
搖了搖頭,開始認真抄起了書來,畢竟書籍不管放到什麼時候都是值錢的東西,傳家寶。
王秀才坐在講臺上,看著底下的學生收拾準備差不多了,便拿起桌上的《大學》,拍了拍桌子道:“今日教給爾等《大學》,都拿出書來。”
王秀才一邊看著書,一邊搖著頭讀道:“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爾等先自念幾遍,若有不識之字,跟我說,等你們都念懂了,會考察下爾等對這些話的理解。”
楊興邊抄書的同時,也在聽剛才王秀才所教授的話。默默的拿出一張紙記下剛才所教授的《大學》。
突然一隻手伸了過來,把楊興的手拿開,抽起紙張看了起來。
把楊興嚇了一大跳,差點這紙就廢了,抬起頭一看,是王秀才在旁邊看著。
王秀才看著這勉強能看出是啥內容的紙張,皺著眉頭道:“你學過《大學》?”
楊興放下毛筆,站起身來答道:“沒有學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