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一行人乘坐驢車,踏上了前往四團村的路途。
過幾天縣裡放榜,會專門有人來通知結果,眾人也就沒有在縣城多待。
“爺爺,奶奶,娘......我回來啦!”
目睹一家人在屋內忙碌的身影,即便是高氏正抱著妹妹,也不忘在一旁指導老太太和二嬸製作芒硝。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楊興,眼眶瞬間溼潤,激動地大喊著,衝進了院子。
“興兒考完回來啦!”
“咋還哭了,是沒有考好嗎?”
“別哭,第一次考試而已,你還年輕,到時來年再考,咱家支援你。”
楊興擦了擦淚水,開心地回道:“爺爺,我是看你們在家辛苦才哭的,我考的很好,過幾天縣裡放榜,你們就知道了。”
老爺子疑惑的看了眼楊興,又轉頭看著旁邊拴著驢的楊父道:“興兒,大郎,發生了啥,你倆說下?”
“爹,你還是聽興兒的,等過幾天放榜就知道咯。”
...............
話說另一邊,縣城閱卷處裡,又是另一番景象。
太和縣陳知縣,將教諭、訓導和書吏初選出來的考生文章進行最後的稽核。
知縣的選拔出身,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並不一定要求必須是進士出身。
如明初也有其他途徑如貢生、國子生、舉人等途徑可以成為知縣。
但到了明中後期以後,舉人、進士人數越來越多,不是進士就很難直接當知縣,特別是當一些重要地方的知縣。
太和縣地理位置重要,朝廷重視,安排的陳知縣,自然是進士出身,八股文的水平不用多說。
參加縣試的考生,大多都是水平都比較低,基本具備一些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就能參加。
陳知縣稽核這些考生的文章,看似很簡單,得心應手,但看的多了也會讓人失去興致。
今年縣試有四五百人參加,經過五場考試篩選後,雖然淘汰了不少人,但剩下的文章水平還是參差不齊,鮮少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穎之作。
五場下來,也就只有前面四場,一個叫楊興的考生所寫文章是非常滿意,陳知縣很好奇此考生是何人。
縣城書院和各個知名私塾裡,出類拔萃的考生都認識,唯獨楊興從來沒有聽說過。
出於愛才之心,一直都是打的第一名。
最後,翻找看到楊興的文章,竟然愛不釋手,不自覺跟著文章讀了起來,看著這小成的行書,讓人浮想聯翩。
看完之後,陳知縣笑呵呵的小聲說著:“此子的學識很有希望過鄉試,如若再練習幾年,定能中的進士,看來放榜後,要認識一番。”
到了傍晚時分,所有的文章稽核完成,從今年參與的考生中,選中四五十餘人之多,基本按照了十取一。
然後一圈一圈的把名次寫上,圈分內外兩層。
寫好之後就叫來書吏拿著所有的試卷前去封存,陳知縣讓其通知三天後發榜。
人在哪裡都有江湖!
當書吏忙完工作走出衙門時,就有衙役上前噓寒問暖起來,不知道的還以為二人關係很好。
書吏看著衙役:“這次第一名不可說,不是縣城人士,提早準備吧,到時好去討個喜錢。”
衙役笑呵呵的回道:“謝謝周書吏,我回去提前準備好馬匹,在下告辭。”
...............
三日後,縣衙大門口圍著成千上萬人,都在等待著放榜。
太陽昇起,卯時正刻,縣衙大門開啟,走出兩排衙役和吏員,文吏手捧榜單走到榜牆上貼出。
三五百人一哄而上,在榜單上尋找熟悉的名字,人群頓時沸騰起來。
有四五十歲的老童生喊著自己中了,未來有機會拿秀才啦,可以面見列祖列宗,不知道的還以為真過了秀才。
也有十一二歲的孩童被安慰著明年繼續來過。
當大家看見榜單上第一名時,都在互相詢問著是否有人認識。
“中了中了,楊公子是案首,我要趕緊回去告訴掌櫃一聲。”
眾人聽到有人認識案首,都朝著聲音的方向看去:“小子,你掌櫃認識?”
“是啊,楊公子還在我們店裡寫了兩首詩呢!”
“不跟你們說了,我要趕緊告訴掌櫃一聲。”
一個穿著店小二衣服的青年拔腿就跑走,當來到布店門口前,大聲喊道:“掌櫃的,楊公子中了,是案首。”
王掌櫃聽到激動的跑出來問道:“誰是案首?”
“是楊公子!”
“真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