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是漢族男性步入成年的傳統儀式,屬於嘉禮的一種。
完成加冠之後,標誌著男子已成年,得以婚配,並正式成為氏族中的成年人,有權參與各類社會活動。
冠禮起源於周朝,歷經數千年傳承,漢族的冠禮深植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洋溢著濃厚的中國特色,是漢字文化圈內極具代表性的禮儀之一。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對華夏禮儀制度非常不重視,宮廷之中沒有冠禮,只有民間儲存著那一點點文化,但也慢慢的消失。
明朝建立後,就迅速恢復遭破壞的華夏禮儀體系,冠禮由此迎來了它的第二次復興時期。
明洪武元年,朝廷正式頒佈冠禮制度,詳細規定了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到各級官員乃至普通百姓的冠禮儀式。
普通老百姓,大字不識,也不會想著加冠這事。
但,對於讀書人群體而言,冠禮意義非凡,出門在外,如果沒有字,那是很讓人瞧不起的。
通常冠禮,由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師長親自為其加冠,以示祝福與期許。
原本,楊興家中的長輩對冠禮儀式並不甚瞭解,還是王秀才向楊父細緻說明其重要性後,方促成了這一安排。
在族學事務告一段落後,家中立刻著手籌備,緊鑼密鼓地備齊了所有必要的物品與儀程。
九月五日,家廟院落內,楊興沐浴完後,換上以緇布裁製的童子服,邊緣鑲嵌著醒目的硃紅錦邊,腳踏色彩斑斕的履靴。
其發已精心挽至頭頂,緊緊束起,名為束髮梳鬢。
他左手輕覆右手之上,雙手深藏袖內,按照禮儀緩緩舉手至額前,深深鞠躬,幾乎達九十度之禮,以此向在場的王秀才表達最誠摯的敬意與感激。
“吾之學生,四團村楊興,年漸長成,將以九月五日加冠於其首,謹以......”王秀才向著周圍觀禮之人,拱手大聲喊道。
“好,好......”周圍楊家人、村民們微笑點頭鼓掌道。
隨後,王秀才從旁邊站著的三位有司中,取出幅巾,走回楊興面前,面色嚴肅道: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多謝恩師,吾銘記於心。”楊興雙膝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跪謝道。
王秀才接著為楊興戴上幅巾,然後扶起:“去東房換件衣服。”
楊興起身行禮,向周圍人拱手回禮,便去隔壁小屋換了一身深衣、大帶、納履出來,站在王秀才面前準備接下來的步驟。
王秀才從有司拿來帽子,回到楊興面前,繼續說道:“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享受胡福。”
楊興又拜倒行禮,王秀才給他戴上帽子,然後楊興回到東房,換了一身襴衫、革帶、系鞋。
走回院中,等待王秀才最後一加。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王秀才唸完後,給跪在地上的楊興換上幞頭,接著楊興回去房間換上公服、革帶、納靴,然後走回院中。
“去給大家斟酒吧。”王秀才微笑示意。
“是,多謝恩師。”楊興點頭回應。
這斟酒,在中國傳統禮儀中,可不簡單,不是說將酒倒入杯中就行,倒的姿勢、方法都有要求,必須按照文化和禮儀來。
俗話說,茶七飯八酒十分,茶滿欺客,話滿欺人,待客得按著這樣來。
但是,以酒敬客時,酒十分,不是斟酒至滿,而要滿而不溢,才是好,這被認為是一種適當的做法,這是對客人的敬重。
楊興先走到老爺子桌前,站在其右側,左手持酒杯,右手倒酒。
老爺子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開口道:“興兒,爺爺為你感到驕傲,以後咱家就靠你了。”
“爺爺,這都是你教導的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