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考試,三天兩夜,正式開始。
遠眺明遠樓,可見監考人員較之往昔更為眾多,皆乃皇帝親選的翰林學士,身居京城要職,均為皇帝深為倚重之大臣。
此次鄉試,正副主考官兩人,同考官四人,提調官一人,更有負責受卷、彌封、謄錄等各項事務的官員,總數多達二三十人,陣容龐大。
八月初九,子時一到。
隨著翰林院侍講兼右贊善梁潛的一聲令下,鼓聲隆隆響起,標誌著鄉試正式拉開帷幕,一場決定直隸學子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一群衙役小吏抱著紙卷稿紙,一一下發給眾考生。
發完之後,便有人舉著考題巡遊四周,告知各考生。
鄉試第一場,從《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四本書,選三本出三道題,還有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道。
一共是三道四書題,四道經義題。
經義是科舉考試的一種科目,以經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主考官會分別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中各出四道經義題,加起來二十道題。
考生只用五選一,對應一經的四道題就行。
但是,如果有考生博學通儒,有實力能在第一場三天內,一口氣把五經二十題,再加上三道四書文,二十三篇全部做完,也不是不行。
真出現這種情況下,第二、三場的考試成績可以忽略不計,這名考生毫無懸念可以破格被錄取為舉人。
對於普通考生來說,只要三篇四書八股文寫好,就穩中舉人,再加上寫好四道經義題,必進前五。
為什麼說,經義題做好,就能有機會進前五。
這還要跟五經取士有關,從科舉創立,一直到明朝被正式定下。
科舉從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取士,每經第一名稱經魁,又稱魁首,取得各經第一名的人被稱為五魁首。
還有傳言說,永樂大帝某年覺得自身才華不錯,想顯露一下,就隱姓埋名去參加一場鄉試。
等出了結果,發榜時,只考中了第五名,為此十分惱怒。
主考官為怕得罪上司,無奈只能在榜上註解:“第五名是前面四名之魁首”。
所以只要考試中四書八股文寫的好,就肯定能過,然後再用經義題就排名次,定輸贏。
當舉著試題的衙役走來的時候,楊為先迅速的將試題抄寫在草稿紙上。
抄完題目後,楊為先也沒有急著寫,現在天還沒有亮,書寫起來有影響,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順便思考下題目。
然後就收拾下桌子,鋪了一塊布,就將帶的食物在炭火上稍作烤制,吃了起來。
邊吃邊思考剛才抄下的題目,做好提前規劃,從哪一步先著手。
吃也吃飽,想也想的差不多後,楊為先將桌子收拾乾淨,擺上考試用品,開始進入考試。
-----------------
日出之時,楊為先已經做完一篇四書八股文。
速度還是挺快,按照這樣的節奏,晚上戌時說不定就能把七篇八股文做完。
三天兩夜的時間,做七篇八股文,題量也不能說多說少,因人而異。
有實力的考生,思如泉湧,可能一天就做完。
不好好學習,沒有做好準備的考生,可能多給幾天也不一定能做完。
把草稿放到一旁,休息片刻,楊為先便開始做下一題。
第二題:“所以成物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