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三點,長安城的宵禁剛剛解除,更鼓聲從朱雀大街盡頭悠悠傳來,驚起簷角棲息的寒鴉,撲稜稜的振翅聲劃破死寂。玄武門的厚重木門在吱呀聲中緩緩開啟。一隊紫衣宦官已經悄然穿過了玄武門。他們手中提著的羊角燈在晨霧中暈開一團團昏黃的光暈,照亮了通往甘露殿的甬道。程知節跟在房玄齡身後,靴底碾過溼潤的青磚,發出細微的吱呀聲。
程知節跟在房玄齡身後,靴底碾過溼潤的青磚,發出細微的吱呀聲。這位左衛大將軍此刻眉頭緊鎖,右手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橫刀的鎏金吞口。他抬頭望了望天色——東方剛剛泛起魚肚白,啟明星仍清晰可見。這個時辰被緊急召入宮中,絕非尋常。作為身經百戰的左衛大將軍,他見過屍山血海,此刻卻莫名心悸。
“房公,陛下這個時辰召見...“程知節壓低聲音,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刀柄。
房玄齡沒有回頭,只是將手中的象牙笏板攥得更緊了些:“昨夜三更,邊關八百里加急到了。“
轉過最後一道影壁,甘露殿的輪廓在霧靄中若隱若現。殿前站著兩排金吾衛,鐵甲上凝著晨露,在火光映照下像綴滿了珍珠。長孫無忌早已候在階下,見到二人微微頷首,三人的目光在空氣中短暫相接,又各自錯開。
“宣——中書令房玄齡、左衛大將軍程知節、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覲見!“
尖細的唱名聲刺破黎明時分的寂靜。殿門緩緩開啟,一股混合著龍涎香與墨汁的氣息撲面而來。李世民背對著殿門站在御案前,明黃色的常服下襬沾著幾點墨漬,案上攤開的奏摺被鎮紙壓著,依稀可見“崔氏““鹽鐵“等字眼。
“臣等參見...“
“免禮。“皇帝的聲音沙啞得厲害,他轉身時,眼下兩片青黑在燭光中格外明顯,“看這個。“
三人湊近御案。那是一封用突厥文寫的密信,旁邊還擺著半塊燒焦的銅牌——程知節一眼認出這是邊軍將領隨身佩戴的兵符。
“昨夜子時,朔方軍鎮截獲的。“李世民的手指在銅牌上敲了敲,燒焦的紋路恰好是崔氏家徽的一半,“突厥可汗的親筆,約定開春後用鹽鐵換戰馬。“
房玄齡的笏板“啪“地掉在地上。長孫無忌迅速彎腰拾起,藉著動作掩飾眼中的震驚:“陛下,崔氏這是...“
“通敵?謀反?“李世民冷笑一聲,從掏出一個錦盒扔在案上,“再看看這個。“
錦盒裡面裝著崔氏私造兵器的賬冊,每一頁都蓋著崔氏標誌的火漆印。
沒有等他們看完,李世民又掏出一個密信
密信展開,是太原鹽井這三個月的產出記錄。最後一行硃筆標註的數字讓程知節倒吸一口涼氣——九千八百貫。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河東道半年的稅賦。
“永嘉監理鹽井才三個月。“皇帝的聲音突然放輕,“若是崔氏繼續掌控...“
話未說完,但三人都聽懂了弦外之音。房玄齡的指尖在竹簡上輕輕顫抖:“陛下是要...對崔氏...“
“不。“李世民突然轉身,望向窗外漸亮的天色,“現在不是時候。“
長孫無忌猛地抬頭:“可證據確鑿...“
“確鑿?“皇帝冷笑一聲,從案頭木匣中取出一疊奏摺,“這些是過去半個月,五姓七望聯名上的摺子。“最上面那本展開著,赫然寫著“永嘉公主幹預鹽鐵,有違祖制“。
殿內陷入死寂。程知節的手按在刀柄上,青筋暴起。窗外傳來晨鐘的聲音,一下一下像是敲在眾人心頭。
程知節明白局勢的複雜和嚴峻。崔氏在軍中的勢力、盧氏對漕運的掌控、王氏把持的糧倉,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將陛下、將整個大唐都困在其中。陛下身為天子,雖手握天下大權,但面對這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也不得不隱忍,不得不權衡利弊,做出艱難的抉擇。
“崔氏在十二衛中有七位郎將。“李世民的聲音突然疲憊下來,“范陽盧氏掌控著河北道的漕運,太原王氏握著河東的糧倉。“他轉身時,袖口掃過燭臺,帶起一陣搖曳的光影,“若此刻動崔氏...“
房玄齡深深拜倒:“臣明白了。陛下是要...“
“鹽井繼續由永嘉監理。“李世民打斷他,從懷中取出一方小巧的金印放在案上,“傳朕口諭,增設鹽鐵轉運使,由程巖兼任。“金印上“如朕親臨“四個字在燭光下熠熠生輝。
長孫無忌瞳孔微縮——這是給了程巖先斬後奏之權。
“陛下聖明。“房玄齡伏得更低了些,“只是崔氏那邊...“
李世民已經走到殿門口,晨光勾勒出他消瘦的輪廓:“告訴程巖,朕給他一年。“他頓了頓,“一年後,朕要看到五姓七望,再不敢對鹽鐵伸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