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天際剛泛起魚肚白,三百名匠戶已在工地列隊完畢。程巖踩著露水浸溼的夯土地面,足下傳來奇特的迴響——這是用邙山黏土混合蒸熟糯米漿、細砂,又摻入藍田鐵礦渣的特製三合土,經過九蒸九曬後反覆捶打而成。每走一步,靴底都會帶起細小的熒光顆粒,那是混入土中的藍田礦粉在晨光中閃爍。
“侯爺,千鈞尺。“
王守拙雙手捧上李泰新制的測量工具。這把三尺長的青銅尺內嵌七根水晶管,每根管中注有不同顏色的水銀柱,分別對應“承重““水平““地氣“等七種測量標準。程巖將尺端抵在新澆築的主樓地基上,第三根管中的靛藍色水銀立刻攀升,停在“三百石又五斗“的刻度處——比設計要求高出半成。
“四層主樓的地基成了。“
程巖直起身,晨霧中隱約可見十二根一抱粗的礎石已就位。這些礎石選用邙山南麓特產的青灰巖,每塊側面都鑿有七道深淺不一的凹槽。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四塊礎石,表面陰刻著完整的河圖洛書,刻痕中填入了摻有磁粉的硃砂,在晨光中泛著暗紅色的光澤。
工地東側突然傳來清脆的鑿擊聲。二十名石匠正在開鑿柱礎榫眼,他們手中的鐵鏨都帶著藍田特有的水波紋鋼紋。每鑿三下,就有學徒用羽毛刷掃去石粉,接著滴入特製的驗石液——這是用醋泡鐵鏽製成的試劑,能檢驗石質內部的裂隙。當液體在某塊礎石上迅速滲入時,老石匠趙五立即用墨斗彈線,將石塊一分為二。
“侯爺看這個。“
王守拙展開手中的“水泥絹“。這種藍田特製的建築材料看似普通絹布,實則摻入了礦粉和蠶絲,水火不侵。絹上用銀線繡著四層主樓的結構圖,每一處承重節點都綴著細小的磁石。晨風吹過,圖紙上的銀線如水波流動,磁石相互吸引發出細微的錚鳴。
程巖的指尖拂過圖紙某處,那裡的銀線突然繃緊——這是標記地下溶洞風險的特別設計。他立即走向西側地基,從腰間取下青銅聽地筒。筒底的鯊魚皮緊貼地面時,傳來空洞的迴響,如同有人在遠處敲擊巨鼓。
“溶洞走向變了。“程巖在水泥絹上添了道硃砂標記,“正廳往北移五尺。“
晨霧漸散,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剛剛支起的木製校模上。這個按比例縮小的建築模型通體用沉香木雕成,每一處榫卯都精確還原設計。李泰手持銅製量角器正在校驗,器身鑲嵌的指南針突然劇烈晃動——這是遇到強磁場的徵兆。
“果然在這裡。“親王的水泥算盤在模型基座上一滾,三顆算珠突然爆裂,露出裡面暗藏的磁石,“地下三丈有磁脈。“
工地邊緣,二丫正帶著女學徒們校驗墨線。她們用的不是普通麻繩,而是用苧麻、蠶絲和銅線絞成的複合索,每牽一丈就要用特製的黃銅卡尺校驗鬆緊。突然,東南角的墨線自行繃直,線身上浸染的熒光礦粉在陽光下劃出一道藍線。
“地氣走向!“少女清脆的聲音驚起一群麻雀,“藏書閣要順著這個方位。“
程巖最後環視工地。晨光中,匠人們各司其職:有人用青銅夯錘加固地基,有人往礎石榫眼裡澆灌熔化的錫鉛合金,還有人正在預埋刻滿符咒的鎮基石。這座即將拔地而起的四層學堂,每一寸都凝聚著古今智慧的結晶,既遵循《營造法式》的古法,又暗藏格物院的新學。遠處邙山輪廓漸顯,如同一條巨龍注視著山腳下正在甦醒的明珠。
午時的日輪高懸中天,將鋼筋骨架曬得發燙。程巖站在主樓基址中央,四周十二根一抱粗的鋼筋主柱已拔地而起,柱身上細密的流水紋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冷光。這些採用“九轉百鍊法“鍛造的鐵骨,每根都經過九十九次摺疊鍛打,表面呈現出類似唐代大馬士革鋼的層疊紋理。
“東北角偏斜三厘。“
阿羅憾沙啞的嗓音從三樓傳來。波斯老人手持一柄青銅矩尺,尺身上二十八宿刻度投下的陰影,恰好與地面墨線形成微妙夾角。他身旁的學徒立即扳動特製的絞盤,纏繞在鋼筋上的苧麻複合索緩緩收緊——這是用鐵線、魚膠和桐油反覆浸泡製成的牽引索,每根能承重五千斤而不變形。
程巖的指尖輕觸主柱,金屬傳來的溫度異常均勻。這是藍田鐵匠的獨門技藝:在鍛造最後階段將鋼筋埋入特製的石灰漿中緩冷,使鐵骨內外溫度一致。他忽然屈指輕叩,柱身發出清越的鐘鳴聲,餘音在骨架間往復迴盪,最終在西南角形成完美的和聲。
“侯爺,請看這個。“
王守拙的聲音從地下室傳來。少年站在剛澆築好的地基梁旁,手中捧著一個古怪的銅匣——匣內盛滿藍田熒光礦粉,此刻正沿著鋼筋預埋的位置形成發光的藍色軌跡。最奇異的是東側一段軌跡突然中斷,礦粉在那裡形成了個規整的圓形空缺。
“磁極反轉。“李泰不知何時出現在樑上,他手中的水泥算盤突然崩散三顆算珠,“此處鋼筋要重新排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