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場!“老石匠趙五突然指向東北。地平線上騰起的塵土證實了他的判斷——官府採石隊的牛車正往這邊駛來,車上滿載的青石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李泰的銅羅盤突然發出蜂鳴。指標瘋狂旋轉幾圈後,停在了正北方向。親王眯起眼睛,晨風吹亂他額前的碎髮:“明日卯時動土,先夯三丈見方的石灰岩地基。“他忽然從袖中取出卷竹簡,展開後是張奇怪的圖紙——上面畫著七層不同材質的地基層,“按這個比例混料。“
程巖接過竹簡時,發現墨跡未乾。最下角還粘著片藍田特有的熒光礦粉,在陰影處微微發亮——這分明是今晨才繪製的新方案。圖紙背面的水漬形成個模糊的圖案,隱約能辨認出是太極陰陽魚的一半。
午時的鐘聲從洛陽城方向傳來。王守拙正領著學徒們打下第十二根標記樁,這次用的是浸過桐水的棗木,樁頂纏著染紅的麻繩。二丫跪在中心點,用特製的銅勺往每個樁坑裡倒入一撮混著碎貝殼的藍田水泥。
當最後一勺水泥落入樁坑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所有紅繩突然自行繃直,像被無形的手拉扯著指向中心。程巖的寒鐵刀在鞘中輕顫,刀柄的纏繩無風自動。遠處採石隊的牛車突然同時停住,拉車的黃牛不安地甩著尾巴。
“地脈認位了。“李泰輕聲說。他手中的銅羅盤指標微微上翹,就像在行某種古老的禮節。親王突然解下腰間玉佩,將它埋入中心點的樁坑,“以此為證,百年基業。“
陽光穿過雲層,在選址處投下清晰的光斑。那形狀恰似一方硯臺,而十二根紅繩標記樁正好構成了規整的格線。風掠過荒原,吹起未乾圖紙的一角,露出背面那句用硃砂寫就的小字:“地靈人傑,文脈永昌“。
未時三刻的陽光將十二根標記樁的影子縮成短短一截。程巖單膝跪在中心點,手中的青銅水準儀泛著幽光。儀器的水槽裡不是普通清水,而是摻了藍田熒光礦粉的特製液體,此刻正泛著極淡的藍綠色。
“東北角再抬高三寸。“程巖的指尖掠過液麵,激起細微的漣漪。王守拙立即跑向東北角的標記樁,少年手中的夯土錘裹著浸過桐油的麻布,每敲擊一次樁頂,樁身就下沉半分,發出沉悶的“咚咚“聲。
二丫跪在三丈外,手中的算盤平放在地。少女不是用來計算,而是藉助算珠的滑動來感知地下震動——當東北角的樁子敲到第七下時,第七排的算珠突然齊齊跳動了半格。
“停!“她突然喊道,聲音在寂靜的午後格外清脆,“七丈下有回應!“
程巖立即俯身,將耳貼在地面。土層深處傳來奇特的迴響,像是有人在敲擊巨大的空腔。他從腰間解下個銅製聽地筒,筒底蒙著的鯊魚皮緊貼地面。當迴響再次傳來時,筒口的銅環突然自行旋轉了十五度。
“溶洞走向變了。“程巖在圖紙上添了條硃砂虛線,“避開正堂位置。“
李泰的玉獅子突然打了個響鼻。親王翻身下馬,從馬鞍取下個古怪的銅壺——壺身鑄著二十八宿圖案,壺嘴卻是個精緻的龍首。當他將壺中熱水傾倒在中心標記處時,水漬竟在地面形成個規整的圓形,邊緣泛起細小的白沫。
“吉位。“李泰的水泥算盤在掌心翻轉,所有算珠都停在“商功“位不動。他忽然從袖中抖出卷竹簡,簡上墨跡未乾,“按此制夯土層。“
程巖展開竹簡,上面繪著七層不同材質的地基結構圖:最下層是碎石灰岩混黏土,往上依次是河沙、碎陶片、鐵礦渣、糯米漿拌石灰,最上層則是摻了秸稈的藍田水泥。每層之間都用紅筆標註著精確的厚度,連夯擊次數都詳細記錄。
“取邙山青石二十車。“程巖對採石隊領隊說道,手指點在圖紙某處,“要帶貝殼紋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