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

第484章 出陣

卯正兩刻(6:30)

靖南軍的主力已悉數抵達預設陣線。

濟寧城東郊外的青色原野徹底被洶湧的赤色所吞沒。

目之所及,陣線上盡是耀目的赤紅之色。

無數赤旗、赤甲與紅纓匯成的狂瀾,佔據了所有人的視野。

巨大的方陣在號鼓聲中如臂使指,隆隆的踏步聲宛若悶雷一般沉悶,甚至引得腳下大地都發出持續的低鳴與震動。

靖南軍九師的戰兵,在中軍陣中旗號鼓點的指揮下逐次展開,相繼進入各自作戰位置。

靖南軍的大陣共分為兩道陣線。

第一道陣線。

是以八蜡鋪為左翼支點,構築的一條自八蜡鋪起始,綿延向東南一直泗水,與橋河集隔水而望的陣線。

在觀察到清軍逐漸開始回縮整隊之後。

陳永福也領兵退出了八蜡鋪的範圍,和劉文秀完成了城防的交接。

由劉文秀帶領兵馬三千進駐八蜡鋪。

李定國、艾能奇所領的第五、第六、以及劉文秀所留下的第七師其餘部隊,三師合計步兵共有近兩萬人,被放置在了中央的位置。

三師之中,還有騎兵兩千餘騎,承擔偵察、追擊、掩護等職責,為線列步兵師的掩護騎兵。

不過這三師因為原屬西軍的緣故,只是普通的步兵師。

步兵五成為銃兵,只是裝配著初型海誓銃,也就是沒有銃刺的燧發槍。

另外五成為長槍兵,作為近戰部隊存在,承擔著在敵人臨近之時與敵人短兵相接,保護銃兵的職責。

而陳永福所領的河南鎮第二師,高謙所領的第三師,兩師合計步兵一萬四千餘人。

全員列裝二型海誓銃,也就是裝備著銃刺的燧發槍。

對於這樣全面列裝銃刺燧發槍的部隊,為了和舊軍區分,在靖南軍的序列之中,稱之為線列步兵師。

同樣也有掩護騎兵兩千騎。

兩師被放在大陣的兩翼。

兩師的步兵,都是裝配這銃刺的線列步兵,可以有效的抵禦清軍騎兵可能到來的襲擊。

五師合計有兵力四萬人,野戰陣線上大小火炮合計有兩百餘門。

八蜡鋪作為重要的支點,以及前沿陣地的原因,不僅設下了五十餘門用作防守的中小型火炮。

陳望還將原先濟寧城東的重炮陣地北移到了八蜡鋪中。

設二十四斤炮六門,十八斤炮十八門。

第二道陣線。

則是由周遇懋所領的湖廣鎮第一師一萬三千人為左翼,其中有步卒一萬一千人,騎兵三千。

左光先所領的漢中鎮第四師為右翼,步卒一萬七千人,騎兵三千。

陳望則是親率近衛師以近衛線列步兵萬人,近衛騎兵三千,坐鎮中軍。

共有兵馬四萬七千人,共有大小火炮三百餘門。

在兩道陣線的中央,還設有一座作為支點的稜堡。

準確來說,這座稜堡是一座規模巨大的炮堡。

原本佈設在城南的攻城炮兵營地被移到了此處,作為重要的火力支援點。

部署的重炮數量規模都與八蜡鋪相同。

兩道陣線,共有兵馬八萬七千人,步卒七萬兩千人,騎兵一萬五千人。

除此之外,在大軍的兩翼外側。

西面,曹變蛟帶領以本部湖廣鎮第三師騎兵為主力,混雜各師精銳騎兵,合計萬騎的主力騎兵。

東面,陳功同樣帶領著各師萬餘精銳騎兵,陳兵於泗水以西,列於的兩道陣線之間。

泗水東面,橋河集則是由胡知禮所領的河南鎮第八師一萬兩千營兵鎮守。

在濟寧的東郊,靖南軍參戰的總兵力共計十二萬。

十二萬大軍,西起八蜡鋪,東至橋河集,連綿不絕,浩瀚如海。

……

卯正三刻。

一輛接著一輛的望杆車於清軍的陣中次第立起。

平野之上一覽無餘,難以遍觀全貌。

所以清軍的將校需要用望杆車眺望,以觀察敵軍陣型變化與兵馬動向。

靖南軍的前陣,也林立著不少的望杆車。

不過更多的,是由民夫搭建起來的望臺。

這些望臺比起望杆車更為高聳,視野更為開闊,各式的令旗在勁風之中招展。

陳望站在第二道陣線的中軍望臺之上,清軍陣線的一切全都被他盡收於眼底。

北方。

清軍陣線同樣長達近十里之長。

低沉的海螺聲與悠長的號角聲此起彼伏,清軍的主力正在源源不斷的湧入戰場。

在千里鏡中視野之中,大量的清軍步兵正排列著整齊的縱隊緩步向前。

清軍的遊騎已經鋪開了警戒線。

兩軍的陣前,輕騎哨探不斷的試探著。

清軍為了控制正面的戰場,散出了至少萬餘的輕騎。

這些清軍的輕騎以百人為一隊,千騎為支點,排佈於大軍的前方。

而在後方,則是清軍的大規模騎陣。

將近五萬的清軍騎兵,已經早早的在正面鋪開。

曹變蛟、陳功兩人領軍坐鎮於東西兩翼的外圍,也將麾下大量的騎兵散去。

兩萬多名的騎兵分佈在曠野的四處,以曹變蛟與陳功兩人所領的騎陣為支點,與清軍的輕騎遙遙對峙。

清軍的輕騎在兩軍陣線之間賓士往來,為大軍的展開的與靖南軍的騎兵追逐拼殺。

清軍的騎兵雖然佔據著數量上絕對的優勢,但是卻也沒有在這個時候全軍出擊。

靖南軍的炮兵輻射的範圍實在是太過於廣闊,沒有步隊的協同,己方的炮隊也沒有全數開赴到府河的南岸。

此時若是貿然前進,面對靖南軍精銳的甲騎,很可能在一次失利之後便演變成潰敗之勢。

在千里鏡中,清軍的步兵在抵達前線之際由縱隊快速的變換為橫隊,緩緩的鋪滿了整個正面。

清軍行軍速度極為快速,變換速度也極為快速,極高的組織度,使得他們在戰場之上無往不利。

清軍佈陣的速度極快。

僅僅只是在一刻鐘後,六萬餘名清軍的步兵便已經完成了列陣。

清軍的步兵同樣排布成了兩道陣線。

鐵甲映日,氣勢壓人。

陣線之間,佇立著三支規模超過萬人的騎軍。

而在左右兩翼,則是總兵力超過五萬的騎軍。

黑壓壓如一片烏雲垂野,寂寥無聲卻殺意瀰漫。

十四萬清軍。

橫陳在濟寧東郊的原野之上。

陳望緩緩的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鏡。

清軍規模宏大的大陣在陳望的眼前一覽無餘。

十四萬清軍的戰陣如同鶴翼一般展開。

軍容壯闊,煞氣逼人。

肅殺之氣席捲四野,彷彿下一刻便要撲擊而下。

“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