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休纂、獨孤信見他小人得志樣,都暗自搖頭,心中吐槽:這有何好顯擺?商鞅變法,稍有學識誰不知?
元修未理獨孤義小動作,繼續深入問道:
“義之可知,商君變法諸多條令中,有一條極為重要,那便是——廣納賢才,不拘一格!商君本人即衛國人,非秦人。秦孝公用他,開變法強國路。後來秦國,更吸納來自六國與各不同部族傑出人才,如客卿李斯是楚人,大將蒙恬祖上齊人,還有數不清謀臣武將,出身各異。秦法規定:不論出身,不問過往,只要來秦,立下功勳,便可獲爵位、土地,便可成為——真正的秦人!”
“正是這種海納百川胸襟與唯才是舉國策,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國力蒸蒸日上!”
元修聲音漸拔高,“最終,秦掃平六國,結束數百年戰亂,建華夏曆史首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將廣袤土地與不同來源人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凝聚一起!”
“諸位請想,”
元修目光掃過眾人,眼神變得銳利深邃,“秦統一天下後,那些原被視‘蠻夷’犬戎、義渠之人,與那些原是趙、魏、楚、齊、燕、韓子民,還有原本秦人,最終皆歸一統,共生此土。他們之間,還分何‘蠻夷’與‘正統’?”
“後來,強漢代秦。”
元修續道,竹竿在沙盤輕抹,整個華夏地圖沒了七國地域分割線,“漢承秦制,疆域更遼闊。至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統一思想文化,進一步凝聚人心。從此,生於此土絕大多數人,無論其祖先來自中原,或來自邊疆,是農耕民族,或遊牧部族,都漸有了共同、引以為傲身份認同,那便是——漢人!”
元修說到此,停下,目光再掃眾人,特別落曹磊與賀拔威身上,緩緩問:
“諸位愛卿,現在再想想,所謂‘漢人’,到底為何?僅指血統傳承?還是說,更像一個不斷發展、融合、吸納新鮮血液概念?一個由無數不同來源、背景人們,在共同土地上,歷共同歷史,受共同文化,為共同未來,而凝聚起來的偉大族群?”
“從最早華夏先民,到融合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周人;再到吸納犬戎、義渠等部族,並統一六國秦人;最終到相容幷蓄、奠定民族基礎漢人……‘漢’字,其代表,難道僅最初漢水流域小邦?非也!”
元修聲音斬釘截鐵:
“它代表一種胸襟!一種氣度!一種能將四海之內、不同出身人們,都凝聚一起,共創輝煌歷史偉大力量!非封閉,乃開放!非僵化,乃發展!那些曾被視‘蠻夷’,只要接受此土文化,認同此國理念,為此國強盛貢獻力量,便成此偉大族群不可分割一部分!”
“就像犬戎義渠人最終變秦人,就像天下萬民最終認同己為漢人一樣!”
元修目光變得灼熱,充滿力量,看著在場所有人,無論漢人李休纂、曹磊,還是鮮卑人獨孤信、獨孤義、賀拔威,以及他自己,一字一頓道:
“故而,糾纏何謂‘蠻夷’,何為‘正統’,又有何義?重不在吾祖出處,乃在吾輩今立何處!是否心歸斯土?是否願為大魏之昌盛共襄盛舉乎?!”
“只要吾輩志同道合,齊心協力,縱使出身殊異,漢胡何妨,皆為並肩作戰之袍澤,攜手開創未來之同胞,乃大魏國實為——肱骨之臣也!”
一番話語,擲地有聲,如驚雷在華林園迴盪!
在場所有人,無論文臣武將,漢人鮮卑,皆被元修這番格局宏大、邏輯嚴密、充滿力量論述深深震撼!
看著沙盤簡略卻意蘊深遠輿圖,回味元修那番關於“漢人”概念全新解讀,心中那點民族隔閡、身份芥蒂,彷彿瞬間被一股強大力量沖刷乾淨!
原來,“漢人”非狹隘血統概念,乃開放包容、不斷融合發展文化共同體!
原來,區分敵我標準,非出身,乃立場與目標!
這一刻,他們看向御座上那位年輕天子眼神,徹底變了!
不再疑惑試探,而是充滿敬佩、信服,甚至……狂熱!這位陛下,不僅有容人之量,更有經天緯地之才!
他對歷史深刻理解,人心精準把握,未來宏大構想,皆遠超他們想象!
跟著這樣的君主,何愁大業不成?!
曹磊早已忘卻之前恐懼,激動得滿臉通紅,看向元修目光充滿崇拜。
李休纂、獨孤信更心潮澎湃,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同樣震撼與決心!
華林園內,短暫寂靜後,爆發出壓抑不住激動議論。
而那關於“蠻夷”與“正統”爭論,早已煙消雲散。
-----------------